本文共计1063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5分钟。

我在镇江丹阳,看到那里的我们穿的都是什么布鞋啊

鞋 清末民初,男子都穿手工制作的布鞋。鞋底布质,以几十层旧布累叠,再以棉(麻)线密密纳成。厚度约一厘米。布鞋讲究白底黑帮,有单棉之分。鞋帮依高矮分为靴和鞋,前者鞋帮高于踝骨,后者低于踝骨。单鞋鞋口有方、圆、尖之分,多为“浅脸型”,仅没足趾。有的在鞋口前部缝连鞋舌,称鸭舌头鞋。青年中曾流行深脸鞋,鞋脸盖住脚面,鞋头宽大,像鲢鱼头,俗称鲢鱼头鞋。20世纪20年代,丹阳城内始有穿胶鞋和皮鞋者。60年代后,工厂生产的塑料底、橡胶底以及布底的机制布鞋逐渐取代家庭手工缝制的布鞋。1980年前后,皮鞋在大众中普及。且各式旅游鞋、运动鞋迅速流行。鞋底也不再受白底黑帮限制,白、黑、褐、红等诸色皆有。

我在镇江丹阳,看到那里的人们穿的都是什么布鞋啊

民国前,女子普遍缠足。所缠之足称“三寸金莲”。“金莲鞋”按鞋式分为高筒金莲鞋和低帮金莲鞋,前者为富家女子穿着,后者为平民女子穿着。按鞋尖样式分,宋元明多为翘头金莲鞋,清代为平头金莲鞋。按季节有棉、夹、单之分,夹布金莲鞋面又有硬、软之分。按帮式分有素色金莲鞋和绣花金莲鞋。按天气不同金莲鞋又有晴雨之分。雨鞋金莲有的钉铁钉防滑;有的在金莲鞋上抹桐油防水;有的为皮质套鞋,套在金莲外面,不透雨水。20年代则出现了雨胶金莲鞋。按鞋底分,有平底无跟的金莲鞋和高跟金莲鞋。为使金莲鞋美观以及求吉利,女子常在金莲鞋上装饰线球、铜铃、蝴蝶以及刺绣各种花鸟文字图案。辛亥革命后,女子缠足逐步废除,金莲鞋逐渐消失。民国时,丹阳女子爱穿绣花鞋,无论单鞋或棉鞋,在鞋前部绣上各种图案,有的鞋帮上也绣花,甚至将鞋底也纳出花纹。解放后,多为带搭襻的布单鞋,60年代起,多穿塑料鞋、橡胶鞋。80年代起,各式皮鞋普及。

鞋,按季节和天气分,又各不相同。夏天,50年代初我们一般穿木屐,六七十年代起,我们外出多穿塑料凉鞋。居家纳凉多穿塑料泡沫拖鞋。70年代,凉鞋质料多为皮革、人造革或橡胶等。冬天,我们多穿棉鞋。棉鞋由两片对称的鞋帮构成,其前面的结合部恰在鞋脸正中,故人称“一道脸”。棉鞋鞋帮一般略高于单鞋,鞋帮及鞋底均衬以棉花,鞋底也较厚。贫穷农民在冬天也有穿蒲鞋的。80年代,毛皮鞋、棉皮鞋逐渐普及。

我在镇江丹阳,看到那里的人们穿的都是什么布鞋啊

我在镇江丹阳,看到那里的人们穿的都是什么布鞋啊

鞋在许多传统民俗事项中具有重要作用。青年男女相爱后,姑娘自制布鞋一双赠于情郎。结婚时,新娘要为夫家全家人每人做一双鞋,俗称“全家福”。女子结婚时一般穿色彩鲜艳的花鞋,鞋面粉红或大红色,鞋脸上绣着双喜或喜庆花卉以图吉利。女子忌穿破鞋,因“破鞋”是*乱女子的代称。

俗规要“给脚上规矩”,妇女自不必说,男子的鞋也都偏紧。为了解决拔鞋的困难,一些童鞋甚至成人鞋在鞋后缀一拔襟,便于穿鞋;还有的使用“鞋拔子”提鞋。现在不再讲究给脚上什么“规矩”,亦很难见鞋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