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21161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85分钟。

最全各旅游景点介绍语录

  39秦皇岛3怪:

 阴天下雨休息日;

 铁路修在市中间;

 公路城外转。

 40秦皇兵俑数千自以雄风第一夸天下;

 齐侯殉马六百人称举世无双表古今。

 41青岛三怪:马路凸起来,小孩找老外,啤酒装进塑料袋,大树系上红腰带

 42游客吃饭的时候可以说:少喝酒,多吃菜;够不着,站起来。有人敬,耍耍赖;吃不了,兜回来!

 43如果你觉得累,想想革命老前辈;如果你觉得苦,想想红军二万五!

 44没有北京人不敢说的话,没有东北人不敢打的架,没有广东人不敢吃的东西,没有新疆人不敢戴的帽子!

 45龙行风,虎行雨,贵人出门多风雨!

 46贵州八怪:

 一,石板当瓦盖;

 二,不辣不成菜;

 三,顿顿吃酸菜;

 四,草根是盘菜;

 五,老太太爬山比车快;

 六,越丑越好卖;

 七,树皮当药卖;

 八,牛头下雨牛尾晒。

 47张家界是一幅画,永州是一本书!

 48陕西8大怪:

 1、面条像腰带

 2、锅盔像锅盖

 3、辣子是道菜

 4、帕帕头上戴

 5、房子半边盖

 6、姑娘不对外

 7、不坐蹲起来

 8、唱戏吼起来

 49江南的才子,山东的将,陕西的黄土埋皇上。

 50陕北四怪:

 1、枣园无枣

 2、甘泉不干

 3、富县不富

 4、茶坊无茶

 51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瓦窑堡的石板清涧的炭。

 52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

 53祝男同胞:致富走上万宝路,事业登上红塔山,夫人赛过阿诗玛,财富遍布大中华。

 祝女同胞:脸上不生小痘痘,身上没有五花肉;今年二十,明年十八,赛金花,赛银花,赛过永不凋谢的塑料花。

 54新疆十八怪:

 敬酒歌声不外卖

 吃的烤馕象锅盖

 鞭子底下谈恋爱

 出嫁姑娘把妹带

 风吹石头砸脑袋

 大盘鸡里拌皮带

 男人爱把花帽戴

 兵团姑娘不对外

 古丝道上地名怪

 胶鞋套在皮靴外

 结婚宴席无酒菜

 井底全部连起来

 夏日要把皮袄带

 美玉泡酒酒更醇

 汽车要比火车快

 铁床摆在大门外

 香甜瓜果吃不败

 猪字不要随便说

 55北京导游说破嘴,四川导游不怕累,云南导游讲翡翠,广东导游说美味,浙江导游诗相随,新疆导游歌甜美,桂林导游讲山水。

 56没见过毛主席是我们年纪小,没见过胡锦涛是我们官小,没到过桂林不知道什么叫环保。

 57相信人民相信党,相信导游不上当。

 58三亚归来不看海,除却亚龙不是湾。

 59导游职责:为好人找好景,为好景找好人!

 60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比不上长安街的灯火辉煌。

 61贵州十三怪:

 1草根当成菜;

 2斗笠当锅盖;

 3鸡蛋窜起来买;

 4无辣不成菜;

 5豆腐烧着买;

 6树皮当成药来买;

 7贵阳晚报早晨买;

 8老太爬坡比车快;

 9石板当瓦盖;

最全各旅游景点介绍语录

 10三只老鼠一麻袋(竹鼠);

 11苗家姑娘不系裤腰带;

 12厕所随身带;

 13灵芝切成片来买。

 62南方吃雁,北方吃蛋;秦岭山脉一条线。南方大米北方面,南甜北咸,东辣西酸!

 63真想拉着你的手,革命道路一起走。爱要怎么说出口,不要嫌我长的丑!

 64男人不吃醋感情不丰富,女人不吃醋家庭不和睦,小孩不吃醋学习不进步,老人不吃醋越活越迷糊,大家来吃醋社会才进步!(可用镇江)

 65平地有好花,高山有好茶;高山多雾出名茶。

 66高标准山珍海味甲鱼汤;

 中标准鸡鸭鱼肉三鲜汤;

 低标准白菜罗卜豆腐汤;

 67新疆的羊,走的是黄金道,睡的是绿地毯,吃的是中草药,喝的是矿泉水,拉的是六味地黄丸,尿的是太太口服液。

 68请大家紧密团结在以导为中心的团中央的领导下!

 69人生四大悲:

 久旱逢甘露(一滴),他乡遇故知(情敌),洞房花烛夜(隔壁),金榜提名时(没你)

 70请大家伸出你热情的金掌,银掌,仙人掌。。。给点掌声。

 71新疆也有十八怪:

 第一怪,地名复杂又古怪;(古今少数民族语地名多)

 第二怪,河流多数不通外;(新疆内陆河流多)

 第三怪,风吹石头砸脑袋;(大风吹起砂石)

 第四怪,冰山雪峰花盛开;(指冰山上的雪莲)

 第五怪,井底全部串起来;(指新疆的坎儿井)

 第六怪,胡杨耐旱三千载;(胡杨立生千年,卧活千年,倒后千年不烂)

 第七怪,鞭子底下谈恋爱;(指哈萨克族的姑娘追)

 第八怪,男人爱把花帽戴;(新疆民族男人也爱戴小花帽)

 第九怪,女孩描眉连一块;(维族少女描眉常将眉根相连)

 第十怪,兵团姑娘不对外;(一般在兵团内部找对象)

 十一怪,夏天要把皮袄带;

 十二怪,胶鞋套在皮鞋外;(新疆人有穿套鞋的习惯)

 十三怪,床铺常在门外晒;(维族老乡夏天有门外露宿习惯)

 十四怪,大盘鸡里拌皮带;

最全各旅游景点介绍语录

 十五怪,烤馕大得像锅盖;

 十六怪,火车没有汽车快;

 十七怪,瓜果常年吃不败;

 十八怪,猪肉需要藏着卖。(尊重穆斯林习俗卖猪肉不在街面设摊)

 72一把鼻涕一把眼泪,投身旅游英雄无畏;

 西装革履貌似高贵,其实生活极其乏味;

 为了生计吃苦受累,鞍前马后终日疲惫;

 为了接团几乎陪睡,点头哈腰就差下跪;

 日不能息夜不能寐,游客一叫立马到位;

 屁大点事不敢得罪,一年到头不离岗位;

 劳动法规统统作废,身心憔悴无处流泪;

 逢年过节家人难会,追逃欠款让人崩溃;

 开发客户经常喝醉,不伤感情只好伤胃;

 工资不高还装富贵,拉拢行贿经常破费;

 五毒俱全就差报废,稍不留神就得犯罪。

 73激动的心,颤抖的手,拿起话筒我要现丑,谁不给我鼓掌就是嫌我长的丑!

 74内蒙古的羊,吃的是冬虫夏草,喝的是矿泉水,拉的是六味地黄丸,尿的是太太口服液,身上穿的是鄂尔多斯羊绒。

 75(某地美女)后面看想犯罪,前面看想撤退。

重庆企业界名人简介

人物档案

何永智,女,重庆小天鹅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总裁。1982年,何永智和丈夫廖长光用卖房子的3000元钱在解放碑八一路上购买了一间16平方米临街的商铺,办起了只有三张桌子、三口锅和三个打工仔的"小天鹅"火锅店。 小天鹅火锅连锁店已超过了300家,资产数亿元。何永智也被誉为"火锅皇后"。

获奖理由

今年,投资36亿元的洪崖洞成功开街开市,洪崖洞无论从投资规模、美食汇聚还是对千古巴渝文化的传承,都最具影响力和吸引力,也是对全市人文景观的一大贡献。

为了洪崖洞的成功开街,市委市府领导曾多次现场办公,由此,引发民营经济发展大讨论,洪崖洞也成为重庆市政府大力扶持民营经济的发源地,何永智功不可没。

何永智在家里排行老七,我们都叫她"七妹"。何氏七姊妹,其中6个都嫁得"如意郎君",只有何永智的丈夫廖长光身份"低微",而何永智又是七姊妹中"长得最乖的一个",因此廖长光境况难堪。

三口火锅起家

转眼夫妻俩结婚三年了。一天,廖长光对妻子说:"你知道吗,我们住的房子,现在可以卖到3000元钱。"于是,何永智夫妇把房子卖了,用这笔钱开起了一个只有三张桌子、三只锅、三个打工仔的火锅店,名叫"小天鹅"。那年,何永智29岁。

火锅店的生意十分红火。两口子将第一天的营业款倒在床上,硬币、毛票一大堆。两人开始清点,居然有两百多元,除去成本赚了80多元。80多元在当时可是上班人一个月的工资。一个月的工资让他们一天就赚回来了,这太让人吃惊了。当时他们两人互相望着,惊得目瞪口呆说不出话来。

到1988年的时候,何永智用了六年的时间赚到了10万元钱,店面也扩大到了100多个平方,成了酒楼而不再是街边排挡了。

何永智是个喜欢求新求变的女人。许多外地人慕名而来,也想尝尝重庆火锅,可实在麻辣得受不了。何永智思来想去,想出一个把火锅一分为二的办法--在锅中间隔一块S型铁板,将红汤和清汤分开。这就是 "鸳鸯火锅"的由来。后来,她又发明了"子母火锅"、"回转锅",正是这些发明,让火锅走向高档化、走向全国、风靡世界。

坐着轮椅开分店

麻辣的重庆火锅遍布全国。在这众多火锅店中,重庆小天鹅的火锅酒楼已达300多家,这其中包括美国加州和希尔顿的4家。在相当一段时间何永智穿梭于每个火锅城,飞机的座位成了她暂时休息的躺椅,手机成了她和家人沟通的惟一渠道。

1992年,何永智夫妇已拥有了上千万资产。1994年6月8日,小天鹅第一家加盟店--天津店正式开业,仅仅用了8个月便收回全部投资。何永智成了国内最早应用特许经营模式进行品牌扩张的人。

那时候,几乎每个星期要开一家店,飞机上的座椅成了何永智睡觉的地方。她常年住在宾馆的一个小套间里,有两年时间没有回过家,有一次回家,保安甚至不让她进门。

天有不测风云,何永智在北京开分店时遭遇了车祸,造成股骨骨折。在此后的两三年内,何永智坐在轮椅上在全国各地跑,以至于现在很多人还以为小天鹅的老板是残疾人。由于她不停地四处奔忙,骨折后没有好好休息,一直不能愈合,先后住了三次院,做了三次手术。

何永智第一次手术,医生在她股骨上上了五根钢针。第二次手术从何永智腿上取出钢针时,惊异地发现第二根钢针折断了,受伤的股骨已经坏死。医生对一个女人有如此顽强的毅力感到惊讶。

重建连锁模式

钱是赚到了,但隐患也留下了,由于开店过多,管理等跟不上,她就像个消防队员一样到处去灭火。现在回忆起来,她仍然后怕,"如果不及时调整,小天鹅将随时面临蹦盘的危险"。

何永智迅速做出决定,出巨资请专家培训和模式重建。小天鹅新的加盟连锁系统是FDS(世界特许经营服务发展组织)国内公司度身订造的。 他们的核心技术--火锅底料已经实现了工厂化生产,辐射全国的配送中心也已经建成。总裁何永智终于可以说,小天鹅已经冲破了中餐连锁的几大障碍。

经过一段时期的调整,何永智尝试着将现代的管理应用到自己的企业中,获得了成功,如今资产数亿元。

今年,何永智一直梦想着打造的洪崖洞终于成功开街并投入使用。在洪崖洞的建设期间,何永智原本受伤的腿再次折断,但她仍然挺了过来。

人物档案

吴亚军,女,1964年出生于重庆合川,1984年7月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曾从事过机械工程师、记者、编辑等工作。重庆龙湖地产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

获奖理由

十年来吴亚军带给重庆的不只是一系列楼盘,可以说,龙湖的产品代表着重庆人未来主流居住的生活梦想,在重庆地产的每一个时代,一次又一次标刻下重庆地产的全新高度。2006年,龙湖销售额达38亿,成为西部首家年销售额突破30亿元的地产企业,再次确立了龙湖在重庆地产界的标杆地位。

在重庆楼市,龙湖很有名。2005年,《新周刊》曾将龙湖与雄起、解放碑、摩帮、长安等并列成为重庆十大名片之一。

但对大多数人而言,却未必知道龙湖的老板吴亚军。如果光从名字看,说不定很多人还会误认为她是一名男性。

由于从不接受媒体的专访,很多人只知道她曾经做过《国内市容报》的记者。为此,记者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搜集整理,并通过采访地产圈熟悉和接触过她的人,以及曾在龙湖供职的人士,大致勾勒了她的财富轨迹和人物性格。

一个项目树起品牌

1993年,吴亚军成立了重庆佳辰经济发展有限公司并任董事长。1995年6月,她创建重庆中建科置业有限公司,注册资金1000万。不久,重庆中建科置业有限公司更名为重庆龙湖地产发展有限公司。

1995年开发的龙湖南苑是吴亚军的第一个项目。尽管当时她没有成熟的开发经验,也没有品牌,但由于她善于学习和创新,所以,龙湖南苑很快成为当时重庆楼市的标杆。随着龙湖南苑项目开发的成功,吴亚军也初步树立起了龙湖的品牌。

卖房比卖菜还快

1999年,龙湖西苑项目启动。由于吴亚军首创了重庆楼市板式围合、样板景观,该项目一出世便成为抢手货,为了能买到房子,不少市民甚至熬通宵排队等着放号。业界人士回忆当时的情景称,"那房子卖得简直比菜还快"。

西苑项目成功后,龙湖的资金也由此充裕起来。但吴亚军并没有盲目扩张。直到2000年,吴亚军才开始大手笔开发龙湖的系列品牌。

到2005年底,龙湖销售额已达212亿元,成为重庆乃至整个西南地区首家销售额突破20亿元的房地产开发企业。

与世界500强跳舞

2004年10月,龙湖联姻世界500强香港置地,合作投资40亿元,开发"大竹林"时尚生活社区。吴亚军当时在合作仪式上对媒体称:龙湖的理想是做百年老店,通过与置地的合作,可以学到一个屹立100多年的国际化房企精微的东西。有了置地这样的伙伴,更容易得到国际社会的信任,这将龙湖进入国际舞台的时间表提前了几年。

刷新成都楼市三项记录

龙湖在成立之初吴亚军就预言,5年后成为重庆最好的房地产企业之一,十年后成为全国最好的企业之一,在今天看来龙湖的预言一一得到实现。2006年吴亚军迈开全国扩张的步伐,其首次跨出重庆迈向成都的第一个项目晶蓝半岛,更取得了刷新成都楼市一次性推出数量最大、开盘销售套数最多、开盘销售金额最高三大纪录。而龙湖在北京1号作品--滟澜山连排别墅项目即将亮相。

同样在2006年,龙湖集团重庆成都两地销售总额突破38亿元,成为西部地区首家销售额突破30亿的房地产企业,成为全国最好的开发商之一。

细节成就龙湖

关于吴亚军的成功秘诀,业内有许多说法,但其中有一点大家是公认的:细节成就龙湖。

据说龙湖的新项目在开盘前,除了要做产品宣传推广外,还要制订详细的客户接待方案,比如客户来了坐什么地方,中午客户饿了该为他们准备什么样的午餐,甚至连口味都要考虑到。

每年春天龙湖都会组织老人去登山,为了确保老人的安全,出行前的半个月内,负责活动的小组至少要到现场踩点三次,并制订详细的方案。方案包括:路途中有多少个陡坡,预测老人走多长时间会觉得累等等……

一个更广为流传的故事是:深圳万科高层林少洲参观龙湖样板房,脱下皮鞋换上拖鞋进屋,当他出门再穿自己的皮鞋时,发现自己的皮鞋掉了个方向:以前朝房间里的,现在有人将鞋摆放成向外。林少洲感叹:龙湖这个企业可怕!

人物档案

吴长江,41岁,重庆铜梁人。广东省重庆商会副会长,惠州雷士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1988年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飞机制造系,1992年下海,1998年创建雷士工业公司。2005年公司销售收入超过8亿元,成为国内最大的照明企业,2006年产值达到15亿元。

获奖理由

改革开放20余年,百万重庆人南下打工。飞机制造专业毕业的吴长江在广东干过保安,当过技术工人,凭借重庆人的闯劲,最终成为国内照明行业的龙头,成为飞利浦在国内的头号对手。

2006年5月,吴长江去了趟欧洲,据说世界某著名照明企业将为雷士贴牌。吴的豪言是:"我的目标太大,不仅是国内第一,还要做世界第一。"

提拔前走上"绝路"

吴长江出身在铜梁农村,家庭条件差,据说周末回家经常要步行30里路。高中毕业那年,尽管是四川省优秀学生干部,但高考发挥失常,吴长江被西北工业大学录取,与心仪的清华大学失之交臂。

1988年,吴长江毕业来到汉中航空公司。"当时的确有雄心,想做事,但国营企业局限太多,直是要把自己的性格磨平为止。那时候就坚信,要改变命运就必须自己占有生产资料。"

尽管厂里一心一意要培养吴长江,并送他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贸专业进修,但在即将被提拔为副处长前夕,吴长江还是选择了辞职。

"当时厂里有些人办的停薪留职,而我是自动离职,不要工作了。"吴长江说下海前,自己先把自己逼上绝路。

第一份工作当保安

吴长江并没有恼怒,后来在一家厂里当了名"储备干部"。所谓储备干部就是没有固定岗位,只是在厂里实习,任何一个岗位缺人都要随时顶上。"当时厂区周围治安不好,老板便安排我去门岗干段时间。"同事听说后,愤愤地说老板是在侮辱吴长江,而吴本人并不这样看,而是很认真地把老板交代的工作干好。良好的心理素质使吴长江总能专注工作。

在这家厂干了4、5个月,吴长江又到番禺一家灯饰厂打工。先是做技工,做设计,然后是做管理,他拼命积累,直到10个月后的一天,他径直来到老板面前,告诉他准备辞职自己办厂。"我到广东的目的就是要当老板。在广东打工期间,我一直在观察,什么样的人能做生意:首先要能吃苦,其次是胆子大,有风险意识,第三是具有商业意识,这些我都具备,而且我的文化程度比大部分老板都强。"

周围有3000对手

1994年年初,吴长江来到惠州准备创业。他当时只有15万元,另外找了5个股东,筹资10万元成立了惠州明辉电器公司,由吴长江全面负责经营。

刚起步时,一间民房,十来个人加上一些简陋的工具,然而就是这个小作坊,却创造了惊人的利润。"第一张订单是香港客商要2万只变压器,要求两周交货。"熟悉这一行的都清楚,单是开一个模具就要1个月,吴长江却毫不犹豫地接单。一周时间画图、开模,10多人连续干了两个通宵,最终交了订单,这笔生意赚了20多万。

第一年6个股东分了38万。不过明辉1995年却被一家香港企业收购。又经过几年准备,1998年,吴长江联合两个重庆的中学同学成立了雷士工业,注册资金100万元。

此时,飞利浦、欧斯朗、松下等跨国照明行业巨头已进入国内。在珠三角一带的照明企业已超过3000家,在这个市场整体容量达到1千多亿的行业里,刚成立的雷士并无任何优势,而最初的运营模式也毫无特色,和大多数珠三角地区小企业一样,雷士在很长一段时间也是靠为国外的企业贴牌生产过活。但吴深知,要想生存下去,只有建立自已的品牌。

7年销售增长30倍

经过一系列技术改造及员工培训之后,雷士走过了创业初期的艰难,1999年,雷士销售收入2700万元,2000年达到6000万元,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企业。

此后,吴长江显示出了对销售强大的把控能力。雷士在全国首家推出专卖店,目前雷士在全国专卖店超过800家,为雷士在业内占据绝对优势打造了一张主力营销网。2003年雷士销售额达32亿元,从珠三角3000多家照明企业中脱颖而出。2005年销售额超过8亿元,成为国内最大的灯具企业。2005年,雷士在"国内成长企业100强"中,位列第25位。

雷士每年销售业绩80%的递增速度早就引起了跨国巨头的关注。飞利浦总裁访华时,曾详细了解雷士情况,并有意收购雷士。吴长江另外向记者介绍,雷士有望明年在美国直接上市。

人物档案

黄红云,男,40岁,重庆市金科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涪陵区义和镇人。在建筑工地当过学徒,做过乡镇企业总经理,1998年开始进军主城房地产市场,因在当时还属"不毛之地"的黄泥塝建起金科花园而一举成名。

获奖理由

全球房地产的最新理念,不出几个月就会体现在金科的楼盘中,而且还在原有的基础上突破创新。不断地突破创新使金科在短短的8年间,成长为一家国内一线开发企业。总资产达到20多亿元,综合实力排全国房地产百强企业第37位,年开发竣工能力100万平方米。

尽管被媒体誉为重庆财富黑马,但黄红云谈到自己的创富历程时,首先回忆起的却是21年前每天拿5角钱工钱的日子。

1984年,20岁的黄红云从家乡涪陵区义和镇,来到涪陵城区的一家建筑公司当学徒。"说是学徒,其实就是在建筑工地上边干边学,当时我拿最低的工资标准,5角钱一天。"

黄红云却把这份工作看作人生的起点。"那个时候我有个很简单的想法,盖楼修房肯定可以大有作为。因为国内要赶上外国,最起码是要把城里的房子都变成高楼大厦。"就这样,他扎根在工地上拜师学艺--为弄懂工程上的问题,他不但把微薄的薪水拿来请客求教,而且还经常借来建筑书籍苦读钻研。

4年后,黄红云成为了这家建筑公司的工程处处长,并考上了工程师。

第一桶金从8000元起

由于肯干和节省,到1988年时,黄红云已攒下近8000元资金。凭借这8000元,他当年就与朋友合作接手一些小工程。5年过后,黄红云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20余万元。

1993年,原涪陵地区乡镇企业局为了振兴局直属国有企业,实施了一个"从社会上招聘干部任企业领导"的政策。已在行业内小有名气的黄红云,通过应聘成了该局直属的一家建筑公司的总经理。

这家长期亏损的企业,当时面临着偿还银行贷款和业务短缺两大困境。黄红云带着几位建筑精英上任后不久,就做了两件事:一是自掏腰包拿出6万元,帮企业还了银行贷款利息;二是接了一单"肯定不赚钱"的农村小学危房改造工程。

不到一年,企业就开始赢利。此后,根据国家政策,该公司实行了股份制改造。在注入自有资金后,黄红云成为董事长。而随着公司业务由以前单一的建筑承包向房地产开发转型,黄红云的个人财富也有了巨大增长。

8年挤进全国50强

1998年,黄红云迈出了成就亿万富翁的关键一步--自涪陵西进重庆。这一年,他开着一辆普桑,带了三个合伙人进入重庆主城区,金科集团就诞生在江北区的一间租用房办公室里。

在经过一番考察后,黄红云看上了一块当时谁也不感兴趣的"不毛之地"--五黄路片区。"这是我平生最大的一次'赌博'。那时刚来重庆,人生地不熟,也没有任何关系。"黄红云这样描述他当时的心境。

但正是因为没有先入为主的观点,黄红云才把当时的五黄路看作是与解放碑仅一桥之隔的"闹市区",并与几位合伙人砸下近3000万元,在这里开创出了金科花园。不久以后,黄花园大桥通车了,路桥年票制实施了,重庆房产市场向好了……这一次"赌博"让黄红云大获全胜。

此后,同样在几块"不毛之地"上,金科集团又修建了金砂水岸、天籁城等一批高档居住小区。随着金科品牌的迅速壮大,黄红云也由此获得了惊人的财富。2005年,金科集团经营收入突破22亿元,年纳税总额达15亿元。综合实力也跃居全国37位。

兵分三路剑指全国

在重庆市场取得成功后,黄红云并不满足。2004年以来,金科集团陆续收到来自昆明、大连、苏州等城市的地方党政领导发出的邀请,邀请金科去当地开发类似中华坊、能显著提升城市形象的高品质项目。

2006年8月,金科集团分别在湖南长沙、四川成都等地设立办事处,逆市扩张,剑指全国,确立了以成都、西安为中心的西部地带,以长沙、武汉为中心的中部地带,以南通、无锡为中心的东部地带的三大开发区域重点推进的异地开发战略。预计在今年金科的异地项目就会上市。

累计捐款7000万

黄红云用一句话概括自己的行为标准:社会价值大于企业价值;人的价值大于物的价值;社会价值大于个人价值。

黄红云竭尽所能积极为社会广献爱心:捐资十余万元为贫困地区修建排水工程;捐资2000万元支持重庆市基础教育事业发展;捐资100万元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率先与三峡库区共建劳动力转移就业基地……截止到目前为止金科已经累计捐出7000万元。

谁能告诉我关于岚这个字的相关信息 (古诗,介绍等方面)越多越好

岚,字义解释为:山间的雾气

以上是介绍,下面还有一些带“岚”字的诗词,你看着适合的用吧

宋 王随 晚细雨余岚叠翠,碧江风细浪成纹。

句 宋 孙山 上州浑如枉死市,岢岚彷佛似阳间。

句 宋 刘望之 地连巴楚峰岚见,节近清明柳色知。

句 宋 谌祜 蜀天过雨浮岚翠,汉地连云小麦黄。

句 宋 晁公武 铜梁山昏岚翠重,石境水落滩声迟。

鸟夜啼 闲适 元 刘敏中 日长谁伴中庵。太初*。静扫闲庭,独自看晴岚。岚翠滴。云影湿。雨声酣。欲借昌黎老笔,赋终南。

最全各旅游景点介绍语录

偈六十三首 宋 释道宁 三八念诵,五日一条今古路,

依俙屈曲隔烟岚。

木兰柴 唐 王维 秋山敛余照,飞鸟逐前侣。彩翠时分明,夕岚无处所。

龙隐岩 宋 朱元升 岩根岚雾深,神龙隐其所。

莫恃云霄近,容易兴云雨。

潇湘八景诗·山市晴岚 宋 张经 茅屋开山脚,岚光映日光。

行人消野兴,个个醉壶觞。

感山十咏·翠锁 宋 姚勉 浓绿滴湿衣,烟岚翠交锁。

名缰莫能絷,方此不失我。

邵公济求泰定山房十诗·竹溪 宋 苏籀 侧生昂九霄,萧森谷量簵。

溪岚翠欲滴,尘外嵇阮趣。

失题三道 宋 苏轼 望断水云千里,横空一抹晴岚。

不见邯郸归路,梦中略到江南。

八月初十日夜露坐场圃新月半破前溪夜舂俯仰 宋 舒岳祥 露圳堕清响,隔烟闻暝春。

夕岚那可拨,月照山重重。

宁浦书事六首 宋 秦观 鱼稻有如淮右,溪山宛类江南。

自是迁臣多病,非干此地烟岚。

游杭州佛日山净慧寺 宋 秦观 五里乔松径,千年古道场。

泉声与岚影,收拾入僧房。

游龙门分题十五首·晚登菩提上方 宋 欧阳修 野色混晴岚,苍茫辨烟树。行人下山道,犹向都门去。

春郊 宋 吕声之 胜日游效外,岚光入眼新。

桃花开万树,又是一年人。

咏潇湘八景各一首·山市晴岚 宋 刘克庄 晓雾轻绡卷,岚光抹黛新。

萧条数家聚,三两趁墟人。

偶题 宋 姜特立 露叶明朝彩,云峰吐夕岚。

山中无限景,诗力不相参。

题名 朝代 作者 内容

此君室 宋 方岳 不肯一世人,草木自宾磉。

举杯问樵岚,见有此客否。

和张二十五春日见寄五首 宋 范祖禹 潇洒幽栖地,山岚日夕昏。

松风吹绿绮,溪月湛清樽。

铜官道中二首 宋 陈造 人家自沦新茗,山路行冲翠岚。

今日供人行李,向来梦里江南。

题王立章云山卷 宋 陈深 岌岌两峰峙,岚光照寺门。

青山无今古,白云自朝昏。

延平粹厅十咏·拥云 宋 陈宓 寂寂万山底,晴岚晏犹氛。

驰心惟魏阙,玉帝捧黄云。

环翠堂 宋 毕公信 群山关设险,高屋照多阴。

晴岚度丘壑,疏翠上衣襟。

以皮鞋底赠石推官三首 宋 黄庭坚 毗卢足趺光,照耀世界海。

旋岚黑风起,到岸得自在。

题曹云西南山水 元 王冕 旭日耀苍□,翠岚生嫩寒。

幽人诗梦醒,清响得松湍。

残雪 唐 陆龟蒙 桂冷微停素,峰干不遍岚。何溪背林处,犹覆定僧庵。

盛山十二诗·琵琶台 唐 韦处厚 褊地难层土,因厓遂削成。浅深岚嶂色,尽向此中呈。

桂殿秋 宋 李仁本 巑兽石,错虬松。黛岚终日下天风。杖藜携我恣遥望,缥缈霓裳飞碧空。

西塞山 唐 韦应物 势从千里奔,直入江中断。岚横秋塞雄,地束惊流满。

辋川集·木兰柴 唐 王维 秋山敛馀照,飞鸟逐前侣。彩翠时分明,夕岚无处所。

讽阻临安赵府尹伐净慈寺门松 宋 释道济 白石磷磷积翠岚,翠岚深处结茅庵。

煮茶迎客月当户,采药出门云满篮。

琴挂葛弦鸣素志,窗开风拂罢清谈。

今朝偶识东坡老,四大皆空不用参。

鲤屿浮岚 宋 蒋晋 天地造化真何如,幻就青岚如鲤鱼。

初疑孝子感天意,复恐古人传素书。

岚气时浮北烟瘴,缥缈奔腾似吹浪。

远跳深惊欲化龙,故有飘飘五云障。

下山 元 刘因 翠霞腾晕紫成堆,收尽云烟酒一杯。

想见浮岚在眉宇,人人知道看山回。

金陵览古·天阙山 宋 朱存 牛头天际碧凝岚,王导无稽亦妄谈。

若指远山为上阙,长安应合指终南。

赵知监惠牡丹二首 宋 郑刚中 远冲岚雾香如故,再照春阳色转红。

亲手满瓶添净水,一时回献梵王宫。

和李端明题灵峰 宋 郑刚中 灵峰特立万山中,秋逼浓岚愈郁葱。

旁绝逶迤虽寡助,其如气象自摩空。

十一月十三日宿东林是日小雨不见庐山戏留绝 宋 郑刚中 浓岚暮雨随人密,远壑幽峦向客悭。

清旷本吾胸次景,不须云里觅衡山。

题名 朝代 作者 内容

游阳华岩 宋 赵师侠 出郭曾无十里赊,任岩迎日号阳华。

云藏奥穾岚光润,信美元郎咏可家。

题杨补之画梅 宋 赵蕃 翠篠横侵鹤膝枝,江南篱落雪残时。

杨郎笔下烟岚集,留作晴窗觅句资。

简梁叔昭觅香 宋 赵蕃 雨住山岚更郁深,病夫晨起畏岑岑。

可能乞我蓬莱炷,要遣衣襟润不侵。

过野翁亭因登岝崿山憩崇寿院僧轩共成四绝句 宋 张镃 岩隈萧寺得跻攀,数翠邀岚不复难。

已向城中专一壑,更须随处款青山。

送客至无相兰若归过慈云岭小憩崇寿寺书所见 宋 张镃 支径坡陀竹最多,箨龙才起更成窠。

空岚独翠坳塘出,一片得来得嫩荷。

寄题悠然阁三绝句 宋 张元干 林端结阁小跻攀,四面岚光绕曲栏。

佛法本来南北异,个中北望见南山。

次经略舍人韵 宋 张维 列岫凌虚滃翠岚,龙泓澄澈七星涵。

岩瞻好向西湖著,飞去何妨自岭南。

次韵同经略舍人登七星山 宋 张维 列岫凌虚滃翠岚,龙泓澄澈七星涵。

岩瞻好向西湖看,飞去何妨自岭南。

夜得岳后庵僧家园新茶甚不多辄分数碗奉伯承 宋 张栻 小园茶树数十许,走寄萌芽初得尝。

虽无山顶烟岚润,亦有灵泉一派香。

暮春山中 宋 张嵲 经时避地隐苍岩,世虑忘来万事堪。

日暮独行南涧侧,遥依疏树望晴岚。

五月二十四日宿永睦将口香积院僧轩东望甚远 宋 张嵲 烟岚云树两微茫,迁客西来正望乡。

若值秋风小摇落,只应无奈九回肠。

次韵王得之游净明题易安二绝 宋 张嵲 满院岚光滴翠寒,望湖莫羡十三间。

门前石上苍苔迹,数得人踪到与还。

和史侍郎游澹岩韵六首 宋 曾协 九重温诏下江边,应览甘泉旧奏篇。

却背烟岚理归棹,晓猿夜鹤总凄然。

龙洞 宋 曾极 江流远引背烟岚,平陆何年重举帆。

断岸插天危欲坠,六朝龙去祗空岩。

回雁峰 宋 曾丰 宾鸿初忌瘴边岚,止到峰前不更南。

近日鸿多更南去,峰名几似晋清谈。

题半霄亭 宋 袁甫 今朝带月上山头,面面晴岚翠谷流。

此处青霄缠是半,半霄以上许登不。

到房山交代招饮四首 宋 袁说友 檐外浮岚{堧土换日}惊动堆,道人清眼为渠开。

餐钱官薄何须计,直为南山亦合来。

题五泄瀑布四首 宋 喻良能 瀑雨霏霏湿翠岚,来从天半许谁探。

凌空踏尽崚嶒石,始到峰头第一潭。

天阙山 宋 杨修 牛头天际碧凝岚,王导无稽示妄谈。

若以远山为上阙,长安应合指终南。

题照上人迎翠轩 宋 杨万里 寺外秋山触眼明,寺根秋水洗心清。

晴岚暖翠来未了,不用高人倒屣迎。

另有一些诗题和诗文中均含有”岚”的,如:

题名 朝代 作者 内容

山市晴岚 宋 杨公远 横岚髴抹高冈,村市人家酿秫香。

溪上晓来争渡急,里盐沽酒趁虚忙。

游樵岚 宋 李明 禅林昼静宝坊新,花木阴深别样看。

不是红尘飞不到,只因无处着红尘。

鲤屿浮岚 宋 蒋晋 天地造化真何如,幻就青岚如鲤鱼。

初疑孝子感天意,复恐古人传素书。

岚气时浮北烟瘴,缥缈奔腾似吹浪。

远跳深惊欲化龙,故有飘飘五云障。

《城南旧事》简介

剧情介绍

20年代末,六岁的小姑娘林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条小胡同里。经常痴立在胡同口寻找女儿的“疯”女人秀贞,是英子结交的第一个朋友。秀贞曾与一个大学生暗中相爱,后大学生被警察抓走,秀贞生下的女儿小桂子又被家人扔到城根下,生死不明。英子对她非常同情。英子得知小伙伴妞儿的身世很像小桂子,又发现她脖颈后的青记,急忙带她去找秀贞。秀贞与离散六年的女儿相认后,立刻带妞儿去找寻爸爸,结果母女俩惨死在火车轮下。后英子一家迁居新帘子胡同。英子又在附近的荒园中认识了一个厚嘴唇的年轻人。他为了供给弟弟上学,不得不去偷东西。英子觉得他很善良,但又分不清他是好人还是坏人。不久,英子在荒草地上捡到一个小铜佛,被警察局暗探发现,带巡警来抓走了这个年轻人,这件事使英子非常难过。英子九岁那年,她的奶妈宋妈的丈夫冯大明来到林家。英子得知宋妈的儿子两年前掉进河里淹死,女儿也被丈夫卖给别人,心里十分伤心,不明白宋妈为什么撇下自己的孩子不管,来伺候别人。后来,英子的爸爸因肺病去世。宋妈也被她丈夫用小毛驴接走。英子随家人乘上远行的马车,带着种种疑惑告别了童年。

相关评论

具有极强的平民意识,一部纯美的散文式的**;一种委婉的诗意,一片宁静的意境;近乎一幅素雅、淡泊、简约的国内水墨画;满含人间烟火味,却无半分名利心。

根据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自传体小说改编而成的**《城南旧事》满含着怀旧的基调,它将其自身包含的多层次的情绪色彩,以一种自然的、不着痕迹的手段精细地表现出来。影片中的一切都是那样有条不紊,缓缓的流水、缓缓的驼队、缓缓而过的人群、缓缓而逝的岁月……景、物、人、事、情完美结合,似一首淡雅而含蓄的诗。

名家言论

在北京度过的25年可以说是我的金色年代,可以和故宫的琉璃瓦互映。北京城南的胡同、四合院,西山脚下的毛驴,以及脖子上挂着铃铛的骆驼……这些都给了我不尽的创作灵感。

——著名女作家 林海音

我被小说《城南旧事》中那种沉沉的相思、淡淡的哀愁深深打动了,整部小说充满了朴素、温馨的思想感情。当这部影片上映后,这种情感同样打动了无数的观众。

——本片导演 吴贻弓

看《城南旧事》,心头漾起一丝丝的温暖,因为已经很少看见这样精致的东西,因为她不刻意表达什么,只一幅场景一幅场景地从容描绘一个孩子眼中的老北京,就像生活在说它自己。那样地不疾不徐,温厚淳和,那样地纯净淡泊,弥久恒馨,那样地满是人间烟火味,却无半点追名逐利心。

——影评人 凌 梦

幕后制作

吴贻弓执导的《城南旧事》透过一个小女孩的纯真眼光展示了20世纪20年代老北京的社会风貌,带领我们重温了当年那笼罩着愁云惨雾的生活。影片在结构上犹具独创性,编导排除了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所组成的情节线索,以“淡淡的哀愁,浓浓的相思”为基调,采用串珠式的结构方式,串连起英子与疯女秀贞、英子与小偷、英子与乳母宋妈3段并无因果关系的故事。这样的结构使影片具有多棱镜的功能,从不同的角度映照出当时社会的具体历史风貌,形成了一种以心理情绪为内容主体、以画面与声音造型为表现形式的散文体影片。

《城南旧事》中,导演对演员的选择和使用是得当的,英子(沈洁)的那双明亮、纯真、迷人、探索的眼睛足以使语言逊色;宋妈的朴实、含蓄、精湛的表演把我们带入那个痛苦的年代。导演没有刻意去追求直接的所谓“戏剧性”效果,而是把力量放在影片的那个无言的结尾。其实影片只表达了两个字“离别”——一个个人物在生活的历程中偶然相遇了,熟识了,但最后都一一离去了。秀贞和妞儿是那样,小偷是那样,宋妈是那样, 连父亲也是那样。在影片最后的5分钟里没有一句对话,而且画面以静为主,没有大动作,也无所谓情节,然而却用色彩(大片的红叶)、用画面的节奏(一组快速的、运动方向相悖的红叶特写镜头)、用恰如其分的音乐以及在此时此刻能造成惆怅感的叠化技巧等等,充分地传达人物的情绪,构成一个情绪的高潮。在这种情绪的冲击下,观众会自然地去总结全片给予他们的感受,因而也就达到了感受上的高潮。这个“高潮”并不是导演直接给予观众的,而是在观众心中自然形成的。

清代文学家梁廷楠在《曲话》中说:“情在意中,意在言外,含蓄不尽,斯为妙谛。”影片《城南旧事》在艺术表现形式上追求的正是国内美学传统中这一最高境界。

获奖经历

·第三届国内**金鸡奖最佳导演、最佳女配角和最佳音乐奖

·菲律宾第二届马尼拉国际**节最佳故事片金鹰奖

·南斯拉夫第十四届贝尔格莱德国际儿童**节最佳影片思想奖

·厄瓜多尔第十届基多城国际**节二等奖——赤道奖

同名小说

书籍作者:林海音

出版时间:1960年

作者简介

林海音(1918—2001),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台湾省苗栗县,父母曾东渡日本经商。林海音于1918年3月18日生于日本大阪,不久即返台,当时台湾已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她的父亲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活,举家迁居北京,林海音即在北京长大。曾先后就读于北京城南厂甸小学、北京新闻专科学校,毕业后任《世界日报》记者。不久与报社同事夏承楹结婚。1948年8月同丈夫带着三个孩子回到故乡台湾,任《国语日报》编辑。1953年主编《联合报》副刊,开始文艺创作,并兼任《文星》杂志编辑和世界新闻学校教员。1967年创办《纯文学杂志》,以后又经营纯文学出版社。

林海音的创作是丰富的。迄今为止,已出版了18本书。散文集《窗》(与何凡合作)、《两地》《作客美国》《芸窗夜读》《剪影话文坛》《一家之主》《家住书坊边》,散文小说合集《冬青树》,短篇小说集《烛心》《婚姻的故事》《城南旧事》《绿藻与咸蛋》,长篇小说《春风》《晓云》《孟珠的旅程》,广播剧集《薇薇的周记》,另外有《林海音自选集》《林海音童话集》,编选《国内近代作家与作品》。 还有许多文学评论、散文等,散见于台湾报刊。 林海音被大家所共知的作品是描写旧北京社会风貌的小说《城南旧事》,它曾被搬上**银幕而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影片通过小姑娘英子的眼睛,描写了当时北京形形色色和许许多多的人和事。通过看似狭小的描写,却反映了当时北京的整个历史面貌,有极强的社会意义。林海音在《城南旧事》“后记”里说:“这几年来,我陆续的完成了本书的这几篇。它们的故事不一定是真的,但写着它们的时候,人物却不断涌现在我的眼前,斜着嘴笑的兰姨娘,骑着小驴回老家的宋妈,不理我们小孩子的德先叔叔,椿树胡同的疯女人,井边的小伴侣,藏在草堆里的小偷。”仅从这个简单的人物罗列里就不难看出,作者虽然是书香门第出身的知识分子,但她小说里的人物却不局限于这个狭小的范围之内。她关心广大的社会,擅长描写形形色色的社会众生相。她小说里的人物大都是市民阶层的群相,而中心人物则是各种各样的妇女。她致力于刻画国内妇女的勤劳、贤达、温柔、善良的美德,更擅于表现她们心灵的桎梏和命运的悲剧。夸张一点说,她的每一篇小说都离不开妇女的悲剧。有人对此评价说:“她的写作大都是针对妇女问题。但她往往能从世界性妇女问题的症结,来思考今日台湾妇女的特殊遭遇,深度已达到超越女性的界限。如果把林海音看做老一辈女作家的灵魂性人物,那么可以说,由于时代潮流的限制,她们较少反叛性,她们的控诉和抗议是温和与微弱的。”林海音的小说内容大抵是童年回忆中的“城南旧事”,小说中或深或浅含有自传的痕迹。但是它的境地并不是窄狭的,如同一切有成就的作家那样,她的小说是以小见大,从《城南旧事》可以窥见时代风云。 她的作品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和社会意义,对台湾文坛也有一定的影响。

她的《爸爸的花儿落了》刊登在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中。

内容简介

半个多世纪前,小女孩林英子跟随着爸爸妈妈从台湾飘洋过海来到北京,住在城南的一条胡同里。京华古都的城垛颓垣、残阳驼铃、闹市僻巷……这一切都让英子感到新奇,为之着迷。会馆门前的疯女子、遍体鞭痕的小伙伴妞儿、出没在荒草丛中的小偷、朝夕相伴的乳母宋妈、沉疴染身而终眠地下的慈父……他们都曾和英子玩过、谈笑过、一同生活过,他们的音容笑貌犹在,却又都一一悄然离去。为何人世这般凄苦?不谙事理的英子深深思索却又不得其解。

50多年过去,如今远离北京的游子,对这一切依然情意缱绻。那一缕淡淡的哀愁,那一抹沉沉的相思,深深地印在她童稚的记忆里,永不消退。

《城南旧事》

冬阳 童年 骆驼队——《城南旧事》出版后记(林海音) 选入人教版语文小学五年级下册

骆驼队来了,停在我家的门前。

它们排列成一长串,沉默地站着,等候我们的安排。天气又干又冷。拉骆驼的摘下了他的毡帽,秃瓢儿上冒着热气,是一股白色的烟,融入干冷的大气中。

爸爸和他讲价钱。双峰的驼背上,每匹都驮着两麻袋煤。我在想,麻袋里面是“南山高末”呢?还是“乌金墨玉”呢?我常常看见顺城街煤栈的白墙上,写着这样几个大黑字。但是拉骆驼的说,他们从门头沟来,他们和骆驼,是一步一步走来的。

另外一个拉骆驼的,在招呼骆驼们吃草料。它们把前脚一屈,屁股一撅,就跪了下来。

爸爸已经和他们讲好价钱了。人在卸煤,骆驼在吃草。

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吃草料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满在胡须上。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的动物。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慢慢地嚼,总会走到的,总会吃饱的。也许它天生是该慢慢的,偶然躲避车子跑两步,姿势很难看。

骆驼队伍过来时,你会知道,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会系着一个铃铛,走起来“铛、铛、铛”地响。

“为什么要一个铃铛?”我不懂的事就要问一问。

爸爸告诉我,骆驼很怕狼,因为狼会咬它们,所以人类给它们带上了铃铛,狼听见铃铛的声音,知道那是有人类在保护着,就不敢侵犯了。

我的幼稚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我对爸爸说:

“不是的,爸!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没有一点点声音,你不是说,它们走上三天三夜都不喝一口水,只是不声不响地咀嚼着从胃里倒出来的食物吗?一定是拉骆驼的我们,耐不住那长途寂寞的旅程,所以才给骆驼带上了铃铛,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爸爸想了想,笑笑说:

“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

冬天快过完了,春天就要来了,太阳特别的暖和,暖得让人想把棉袄脱下来。可不是吗?骆驼也脱掉它的旧驼绒袍子啦!它的毛皮一大块一大块地从身上掉下来,垂在肚皮底下。我真想拿把剪刀替它们剪一剪,因为太不整齐了。拉骆驼的人也一样,他们身上那件反穿大羊皮,也都脱下来了,搭在骆驼背的峰上。麻袋空了,“乌金墨玉”都卖了,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响得更清脆。

夏天来了,再不见骆驼的影子,我又问妈:

“夏天它们到哪里去?”

“谁?”

“骆驼呀!”

妈妈回答不上来了,她说: “总是问,总是问,你这孩子!”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可是,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

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 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听见缓慢悦耳的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城南旧事》以它那清新和隽永的散文叙事镜语表现了一个时代“童年往事”般的心理路程。在影片中,小英子是故事中的叙事人,但由于她的年幼,这就必然消解文本的深层语意欲望对象缺席的象征意味,从而也推卸了小英子的社会行为承担责任。

影片最大的魅力就是编导有意让真正的叙事人即成年后的“小英子”(也可说是吴贻弓或者林海音)与被叙述的故事拉开时空距离,使影片的叙事风格笼罩了一段惆怅、朦胧的情感色彩。

在影片开始的情景里,小英子学着骆驼咀嚼的模样,这不仅反衬了她内心的天真和童稚,更为重要的是奠定了她在影片中的叙事视点。全片大多数镜头是以小英子的低视角的主观镜头拍摄的,这样,随着小英子那纯真目光的追溯,“一切都离我而去”的伤怀情绪显得尤为真切,同时也显得更加凄婉和痛楚。

从影片的内容上看,故事中所讲述的人物命运可以说是相当凄惨的,但语调还是相当温婉。如秀贞发疯了,是因为与她相好的大学生从事地下革命活动被警察抓走,生死不明。导演是用秀贞那哀伤的画外音讲出来的,镜头在当年曾居住过这对恋人的房屋内缓缓地移动,那朱红的被剥落的墙壁和窗户仿佛烙下了他俩情感的印迹。这些都为影片提供了丰富的视听想象空间,使观众沉浸在一种特定的情绪之中。

秀贞与那大学生的自由恋爱为宗族礼法不能容忍,私生的孩子却作为耻辱扔到齐化门,直至母女俩相见后去火车站,以至最终惨死于火车巨轮之下,似乎是那个社会给她们安排的必然归宿。影片为了表现这一悲惨的人物命运,精心拍摄了雨夜送别的场面,让火车烟囱冒出的白烟吞没了整个大远景的镜头画面,大雨中,给母女俩送行的小英子晕倒了。画外传来买报声的叫喊:瞧一瞧,母女俩被火车压死了。导演在这里没有让小英子幼小的心灵承受太多的打击,也不想让她纯净的眼睛蒙上太厚的灰尘,一切沉重的精神浩劫都推到了幕后,这种含蓄的表现手法是十分耐人寻味的。

相反,在表现年幼的妞儿和小英子相互关爱和体贴上,导演却有意依仗各种视听形象的延续和积累,来渲染内心情感氛围的弥漫和扩散。通过四次拍摄藤箱里的小油鸡和荡秋千的镜语抒写,刻画了她俩内心的童真纯朴、伤感失意、离愁别恨,以及辛酸孤独的种种情愫,这种情感一直贯穿在影片那舒缓而又沉静的节奏感中。正因为如此,小英子离别时的愁绪叠化在《骊歌》的旋律中,想恋着那荡悠悠的秋千,想恋着那毛茸茸的小鸡。在她那回瞻留恋的目光里,辗转出一种沉重的叹息,滋生出一种纤美而又忧伤的诗意,正如影片中那屋檐下的夜雨,荡涤成水圈,成涟漪般的弥散开来。

如果说影片的上半段落,小英子还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孩子,她感受到的那些残酷的现实只是新奇,那么到了下半段从小英子在病床上苏醒开始,却是一场梦魇的逃脱和突围。从这以后,小英子开始成熟起来了,她也逐渐领会到了世间的复杂与苦楚。

世界对于天真纯朴的小英子来讲。本应象海跟天那般绚丽多彩。在影片中两次出现吟诵《我们看海去》的片断就鲜明地寄予导演的这一主观愿望。

在荒草园里,小英子遭遇了和蔼而又憨厚的小偷。萦绕在他俩头顶上的乌鸦的嘶鸣和聒噪声似乎就昭示着一种宿命的悲剧氛围。

从小英子和小偷的几次交谈中,我们知道小偷是好人,社会现实却逼良为盗。传统的文化教养和不堪负荷的生活压力导致了他精神和行为的双重分裂,使他在偷盗别人钱财的同时承受着巨大的精神苦难。

可在小英子那纯洁善良的目光背后,她不经意间又害了小偷。她把一尊小佛像(这可喻指小偷寻求出路的内心需要)送给了一个摇拨浪鼓的便衣警察,却成了小偷被抓的一个依据。在小英子含着泪花的眼里,又一个朋友离她而去了。在她还来不及忏悔的心灵里,又抹上了一道情感的伤痕。正为著名诗人北岛在《触电》中写的那样:我曾和一个无形的人握手/一声惨叫我的手被烫伤/留下了烙印。

当善良的小英子内心逐渐浸染着人生的苦楚和忧伤时,她的家庭也遭到了接二连三的不幸。先是小英子的爸爸平静地离去,化作台湾墓地里的一方石碑。而她父亲的墓地里六次红叶叠化的镜头,无疑将影片贯穿的离别主题推向了高潮,接着宋妈告别了小英子一家,骑上丈夫牵来的小毛驴儿回家乡去了,留给这位善良女人的是失去儿女的落寞与孤独。

这时的小英子趴在马车后坐上,含着泪花无限依恋地挥别了她童年时的生活家园和精神巢穴。

小英子作为一个主要人物出现在影片中,当她发现大我们的良好愿望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反差时,她天真善良的幼小心灵就愈发显得孱弱。缠绕在影片中那种无往不复的悲剧轮回也就更加令人触目和深省,这也正是影片显得丰富厚重的关键之笔。

但这又不尽然,因为我们在影片中看到的“城南旧事”已经不可能是原来的事情了。她有着小英子童年往事的烙印,但更多的是吴贻弓或者林海音想象中的“城南旧事”,是他们记忆中挥散不去的一瓣瓣心香,是他们情感深处发酵过的一坛陈年老酒,所以他们用自己的心滋润着孕育着那段“城南旧事”。

他们所描述的那个“大时代的小故事”,不再是以痛心疾首的忏悔意识来追忆,而是以一种豁达从容的祥和心态来体味。所以影片中许多的生活细节都洋溢着一种深深的眷恋之情,都保存了一份难得的温馨:象学校的阵阵钟声和孩子们的阵阵歌声,还有那辘轳井,那水车,以及在烈日下吐着舌头的狗和那条幽静而蝉声如雨的小巷……经过他们的艺术渲染和升华便有了生命。

《城南旧事》

《城南旧事》是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自传体小影,以其七岁到十三岁的生活为背景的一部长篇小说,也可视作她的代表作。 它描写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北京城南一座四合院里,住着英子温暖和乐的一家。它透过主角英子童稚的双眼,向世人展现了大人世界的悲欢离合,有一种不出来的天真,却道尽人世复杂的情感。《城南旧事》曾被评选为亚洲周刊 “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八十年代还被搬上银幕,还获得了“国内**金鸡奖”等多项大奖,感动了一代人。它满含着怀旧的基调,将其自身包含的多层次的情绪色彩,以一种自然的、不着痕迹的手段精细地表现出来。书中的一切都是那样有条不紊,缓缓的流水、缓缓的驼队、缓缓而过的人群、缓缓而逝的岁月……景、物、人、事、情完美结合,似一首淡雅而含蓄的诗。半个多世纪前,小女孩林英子跟随着爸爸妈妈从台湾飘洋过海来到北京,住在城南的一条胡同里。京华古都的城垛颓垣、残阳驼铃、闹市僻巷……这一切都让英子感到新奇,为之着迷。会馆门前的疯女子、遍体鞭痕的小伙伴妞儿、出没在荒草丛中的小偷、朝夕相伴的乳母宋妈、沉疴染身而终眠地下的慈父……他们都曾和英子玩过、谈笑过、一同生活过,他们的音容笑貌犹在,却又都一一悄然离去。为何人世这般凄苦?不谙事理的英子深深思索却又不得其解。

50多年过去,如今远离北京的游子,对这一切依然情意缱绻。那一缕淡淡的哀愁,那一抹沉沉的相思,深深地印在她童稚的记忆里,永不消退,也深深地打动着我。

读《城南旧事》,心头漾起一丝丝的温暖,因为已经很少看见这样精致的东西,因为她不刻意表达什么,只一幅场景一幅场景地从容描绘一个孩子眼中的老北京,就像生活在说它自己。那样地不疾不徐,温厚淳和,那样地纯净淡泊,弥久恒馨,那样地满是人间烟火味,却无半点追名逐利心

鲍君甫的人物简介

鲍君甫,别名杨登瀛(1901—1969),广东省香山县前山(今属珠海市)人。早年留学日本,毕业于早稻田大学。在大革命时期他是国民党左派,与中共人士关系密切,做出过突出贡献。

多年的留日生涯,使杨登瀛不仅精通日语,而且对日本政界、经济、文化乃至民间风俗诸方面均了如指掌,成为一位名副其实的日本通。就如他当时使用的“杨登瀛”这个化名与日本的旧称“东瀛”似乎有某种关系。

1919年,杨登瀛回到风潮初动的上海,在一家日商洋行担任高级职员,同时以嫺熟的日文为日本的一些通讯杜撰稿。

1924年,他加入了改组后的国内国民党,投身于大革命的洪流。在“五卅”的风暴中,杨结识了青帮中人、洋务工会负责人杨剑虹,因同乡、同党关系而成为莫逆。后来杨剑虹去广东投靠陈立夫,成了陈的亲信助手,杨登瀛也就此与陈立夫等相识。

1926年的一天,他的一位朋友登门拜访,说有一个人久慕你的大名和才华,希望跟你学习日语,杨慨然允诺。这位“学生”就是***员陈养山。此后两人经常在一起杯酒论时局,吟诗抒抱负,而逐渐成为情投意合的密友。

加入“中统”后,杨登瀛专门从事对付***与其他反蒋势力。1928年7、8月间,杨剑虹因涉及贪污桉自杀。蒋介石正式委任杨登瀛为国民党中央组织部调查科驻上海的特派员,成为国民党驻上海特务机关的负责人。但是他并没有真正投靠蒋介石,而是利用这一机会,通过中共中央特科工作人员陈养山与中共地下组织取得联系。在周恩来的同意和安排下,陈赓与杨登瀛建立了关系,他是中共最早打入国民党特务系统的高层重要线人。

从1928年5月起至1931年4月顾顺章叛变桉发,杨登瀛一直同陈赓、刘鼎接头,上海国民党特务机关得到的一些叛徒告密材料未送京便被截下来交给中共特科。而且经过杨登瀛的努力,中共许多人员陆续被安插在中统机关,如著名的“龙潭三杰”之一的钱壮飞打入中统内部,并成为中统特务头子徐恩曾的机要秘书,杨登瀛起了重要作用。中共中央由此掌握了国民党中统特务机关的所有重要机密。周恩来曾经称此举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1928年4月,他参与营救中共著名领袖罗亦农未果,但查出了出卖罗亦农的叛徒是何家兴、郝稚华夫妇(罗亦农的秘书),通知中央特科“红队”将其处死在其住所内。

1928年秋,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部将一封密件交租界捕房去破获中共地下机关。捕房请杨登瀛去看密件,杨登瀛获知告密信是一个名叫戴冰石的人所写。杨虽然不得不跟捕房将中共机关的7个人全部抓走,但立刻通知陈赓,叛徒随即被中共特科的人员除掉。

1929年8月24日,上海军警据密告,破坏了新闸路麦特赫司脱路(今泰兴路)中共中央军委机关,正在开会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彭湃,军委负责人杨殷、军委秘书白鑫等被捕。军委书记周恩来因临时有要事未能赶到,幸免于难。杨登瀛虽于桉发前两小时获悉此行动,但已来不及向中共传递出情况。

杨登瀛暗中通知彭湃,中共准备在引渡途中劫车救人。由于囚车突然提前两小时出发,计划功败垂成。8月30日彭、杨等四烈士在龙华英勇就义。白鑫在场作记录,被捕后释放。

杨登瀛迅速查出杨殷等人被捕一桉是因白鑫告密出卖,中共中央特科决定制裁白鑫,但却不知道白在何处。当时有上海报纸刊出新闻称,国民政府蒋主席鉴于白鑫系黄埔学生,误入歧途,准予保释。白鑫已于日前赴南京,戴罪立功,以报效党国。其实这只是烟幕弹,事实上白鑫仍在上海,也未去过南京。在杨登瀛的配合下,中共特科终于探明白鑫暂住在法租界霞飞路(今淮海中路)、蒲石路(今长乐路)间的和合坊43号上海特别市党部常务委员范争波的家中。杨登瀛受***请托,几次到和合坊范宅和白鑫打麻将聊天,终于弄清白鑫将被秘密送去意大利。白鑫与范、杨商定,于11月11日晚11时从范家出发赴码头。杨将此准确情报报知中共特科。11月11日晚,陈赓率人在范宅周围埋伏。当晚,杨还特地到范家为白鑫送行,弄准最后的出发时间。当夜23点,白一行准时出范宅向弄堂口走去,枪声震响,白鑫、范争洛(范争波弟)及保镖两人当即毙命,范争波重伤送医院。

1929年初夏,有帮派人士找到杨登瀛,扬言有***文件出卖。杨查问之后,得知是中共的一个组织***陈慰年缺钱,愿意出售党内机密文件。杨给了陈两根金条,买下文件。此后陈慰年很快被处决。

1930年初,黄埔军校第一期学生、***员黄弟洪从苏联学习归来。在安排黄去中央苏区途中,黄写密信给蒋介石表示“愿意归顺校长”,并告发中共的机密。蒋接信后即批给徐恩曾,派人接黄到南京。杨登瀛得知消息后立即通知中共特科,及时除掉了这一隐患。

1930年秋,中共政治局委员任弼时被捕,杨登瀛找捕房的兰普逊疏通得以释放。1931年,中共政治局委员关向应被捕,并被巡捕搜去一箱绝密文件。巡捕不识中文,杨登瀛乘机请***员刘鼎假扮“中共文件专家”到捕房鉴定文件。几个月后由律师出面将关向应保出捕房。

1931年顾顺章在汉口的被捕叛变,从根本上破坏了中共特科在上海的格局,也最后导致杨登瀛的“白皮红心”特工生涯上画下了句号。

杨登瀛闻讯顾顺章叛变之后仍旧镇静自若,相信上司张道藩可以帮他渡过难关。不久杨登瀛与陈赓先后被逮捕关押于南京宪兵司令部。杨登瀛在狱中仍旧通过关系,对陈赓予以照顾。陈赓极为感动,对杨登瀛说:“今后***要得天下的,到那时我们决不会忘记你”。此后杨登瀛在狱中始终缄口不言。

1932年“一二八”事件以后,位居国民党要位的张道藩暗中活动,终于将杨登瀛释放出狱。这时周恩来、陈赓等***等人已相继离开上海,或赴天津,或到苏区。

1934年国民党再度启用杨登瀛,任南京反省院副院长,此时的杨登瀛已经完全脱离特工系统,与***方面也失去了联系,生活归于平澹。

1949年,南京解放时,杨登瀛在南京街头靠襬小摊为生。解放后展开了镇压反革命运动,由于杨登瀛担任过国民党政府感化院和反省院的院长,而被南京市公安局逮捕,并很快移送法院。经法院有关领导审批,准备处以重刑。这时杨登瀛提出他在当年曾为中共地下党组织做过工作,要求陈赓同志作证。根据陈赓的证词,杨登瀛终于保全性命,但仍旧被判管制。此后杨登瀛住在南京,生活无着。

1952年11月,时任司法部副部长的陈养山得知杨登瀛的情况后,写信给南京市公安局的局长,说明“鲍君甫(即杨登瀛)在大革命后对我党的保卫工作有很大的贡献,而且救出了许多我党负责同志……”。信中说:“我与陈赓同志商量给鲍作些救济,或想其他办法帮助一下。”

1956年3月,由南京军区专程派人送杨登瀛去北京,杨登瀛在北京会见了早年曾受其保护的***人陈赓和陈养山以及李克农、安娥(当年地下工作者,曾任杨的秘书)等人。

陈赓详细询问了杨登瀛的生活情况,并委托有关方面安排其生活,在北京协和医院为其装设了假牙,赠送了呢料制服、皮鞋等物,然后杨登瀛在专人的陪同下在北京逗留了3个星期。以后陈赓只要到南京都到杨登瀛家看望,对其生活给予关心。

1969年,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残酷迫害的杨登瀛在南京病故,时年68岁——他的撒手尘寰或许终于使他得免去精神与肉体上的苦痛,然而却仍旧无法抹去布在他人生旅途上的种种疑团。

直至20世纪90年代,上海某些不谙就里的媒体还在说鲍君甫是个国民党的“侦探”,当年充当国民党警备司令部的要员;直至在1993年5月,鲍君甫的真实面目逐渐清晰:这名曾经的国民党中统驻上海的特派员,居然是中共中央特科的高级特工人员,而且当年对于***的中央领导机构和许多***物的生死存亡作出过具有特殊意义而且旁人无法替代的贡献。

如没有他的存在,国内***的历史乃至国内近现代史恐怕有很大一部分需要重新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