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16733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67分钟。
南京鞋子批发市场在哪
南京鞋子批发市场大全
南京华东鞋类批发市场
南京华东鞋类批发市场主经产品鞋类的;南京华东鞋类批发市场主经行业:休闲鞋、其 理代鞋品成、类分未他其他未分类、成品鞋代理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市辖区江苏省南京市建宁路283号
夫子庙金榜大市场
南京金榜集团旗下的大型不动产租凭经营子公司企业——南京父子庙大市场不仅是金榜集团斥巨资兴建的重大投资项目,也是1999年经南京人民政府批准列入市重点经济项目。 夫子庙大市场位于夫子庙南大门,西跨秦淮河与瞻园相望,东临白鹭洲公园,背靠乌衣巷,南居长乐路,横跨平江府,营业面积30000多平方米,是夫子庙地区作大的小商品批零购物中心,其经济辐射至南京地区及周边数十县、市。 夫子庙大市场经十多年的经营运作,形成以综合性小商品的批发为主的经营方式。场内设出租摊位2000多个,实际出租率已达95%以上。大市场划分为五个百货厅区,有五金、家电、鞋帽、箱包、文化用品、餐饮、商住、仓储等经营大类。全年商品交易总额打20亿左右,上缴各项税款及工商管理费用800余万元。 夫子庙大市场有限公司秉承“科学管理,顾客至上,文化经营,方便百姓”的经营理念,将秉2004市场提档升级的东风,为广大的最佳环境,以全力打造一个规范、典雅、品种齐全、购销繁荣的批发市场。
南京金宝市场
市场名称:南京金宝市场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中华门外东山镇金箔路188号
南京金宝市场简介:金宝市场是南京金箔集团下属八大公司之一,于1994年8月28日开业。该市场经营面积达20万平方米,总投资4000多万元。主要经营:床上用品、办公用品、五金电器、家具、服装、百货、鞋帽、装饰材料、建筑材料、农副产品等,商品品种近万种,入驻摊位2500余个,年营业额逐年递增。金宝市场所属:金宝东山大市场、天印山农贸批发大市场、金宝装饰城、金宝河定桥蔬菜批发市场、金宝浦口大市场、金宝溧水大市场等。
金宝市场已经连续多年被江苏省、南京市评为“文明市场”称号。在未来3-5年时间内、金宝市场将扩大到80-100万平方米,创办出一批专业化、规模化的市场。
南京江苏鞋城
市场名称:南京江苏鞋城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白下区虎踞南路96号
南京江苏鞋城简介:江苏鞋城建于1995年,多年来以「不满意,请退款」和「包退、包换、包维修」的服务承诺、廉价优质的商品和良好的经营氛围,赢得了广大客商的信赖好评。 江苏鞋城拥有六层共七千余平方米营业面积,有近两百个经营摊位,日客流量达五千人次,每天交易各类鞋三万双,每年的交易额超过亿元人民币。市场的一层、二层为普通摊位,三层为精品区,四至六层为仓库。市场内经营各种款式男女皮鞋、童鞋、布鞋、拖鞋、棉鞋雨鞋、凉鞋、学生鞋、婴儿鞋、休闲鞋、沙滩鞋、运动鞋、工作鞋、足球鞋、登山鞋、滑板鞋、棒球鞋、增高鞋、劳保鞋、保健鞋、旅游鞋、绅士鞋、雪地鞋、高尔夫鞋、传统手编凉鞋、靴子、特殊功能鞋、舒适鞋等近万余种,产品高、中、低档都有,以中、低档为主。产地包括江苏、广州、温州、福州、上海、沈阳等地区。
南京华东国际鞋革城
市场名称:南京华东国际鞋革城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下关区建宁路5号
南京华东国际鞋革城简介:南京市中央门建宁路5号的华东国际鞋革城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是鞋业市场的全省之最。作为一个批发零售市场,仓储和物流运输至关重要,鞋革城除了一二楼500个旺铺和三至六楼80间商务批发写字楼外,还有仓库1万平方米,专用停车场3000平方米。 还有会议用房、快递运输、宽带网络、营销策划、媒体宣传、广告设计等一条龙服务。
南京环北鞋城
市场名称:南京环北鞋城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白下区白下路368号
南京环北鞋城简介:南京环北鞋城,占地4000平方米,日前正式开业。依托素有“服装航母”之称的南京环北服装百货批发市场的知名度和旺盛人气,鞋城开业以来客流猛增。记者在鞋城看到,虽然是刚刚开业,可鞋城的人气丝毫不亚于服装市场,不少市民、零售商逛完了服装市场顺便就来到鞋城逛逛,近来正逢新品上市的好时节,鞋城营业额一路攀升。由于鞋城进驻的品牌多为国内知名品牌,且大多是一级代理商,依靠源头的价格优势,不仅吸引了很多本地市民前往“淘金”,而且也进一步拓展了外地批发市场。
南京水西门鞋城
市场名称:南京水西门鞋城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白下区虎踞南路
南京水西门鞋城简介:南京水西门鞋城建于1995年,拥有6层共7000余平方米营业面积,市场的一层、二层为普通摊位,三层为精品区,四至六层为仓库。市场内经营各种款式男女皮鞋、童鞋、布鞋、拖鞋、棉鞋雨鞋、凉鞋、学生鞋、婴儿鞋、休闲鞋、沙滩鞋、运动鞋、工作鞋、足球鞋、登山鞋、滑板鞋、棒球鞋、增高鞋、劳保鞋、保健鞋、旅游鞋、绅士鞋、雪地鞋、高尔夫鞋、传统手编凉鞋、靴子、特殊功能鞋、舒适鞋等,产品高、中、低档都有,以中、低档为主
南京银桥市场
市场名称:南京银桥市场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集合村路162号
南京银桥市场简介:南京银桥市场是由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融商流、物流、信息流于一体的国家级大型综合交易批发市场,市场的营业面积近30000平方米。近年来,先后被南京市政府评为“建设新南京先进单位”、 南京市“文明单位”。
南京 金桥市场
市场名称:南京金桥市场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下关区建宁路12号
南京金桥市场简介:南京金桥市场是江苏大型日用工业品批发市场。它融商流、物流、信息流为一体,配套设施齐全,实力雄厚,享誉全国。 金桥创建于92年,择南京三大商业圈之一的中央门商圈而栖,与南京长途汽车站隔街相望,东临南京火车站,西连长江航运下关码头,紧依南京长江大桥,位置绝佳,为沿海向内地辐射的桥头堡,南北两地相互融通的交汇处。 市场批零兼营百货、鞋类、电器、文体用品、箱包皮件、服装、针纺、床上用品、面料窗帘等10大类、5万多种商品。经营面积达12万平方米,年交易额突破 40亿元,是本市及周边10多个省、市和地区各类日用工业品的集散地。拥有华东地区、苏皖地区、南京地区总代理、总经销商等数百家之多。 文体用品、针纺织品大户室、精品皮具代理中心、物流中心更是大户云集、精品荟萃。 自创办之日起,金桥就确立了:为“两个上帝”(消费者和经营户)服务的经营理念,“开拓创新、团结拼搏、艰苦奋斗、敬业奉献”的企业精神。遵循建管并重、重在管理的指导思想,不断提升各项管理水平。整理
南京苏宁环球商贸城
市场名称:南京苏宁环球商贸城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清江路99号
南京苏宁环球商贸城简介:苏宁环球商贸城齐全的经营种类和全场商品一律批发价销售,带给顾客的真正实惠。1楼珠宝玉器、饰品、小针织、内衣、百货日杂用品、洗化用品、钟表眼镜、喜糖、茶叶、文体办公用品、小五金电工、木质家具等,2楼箱包、男女服装、鞋帽、童装、玩具、美容等,3楼工艺花卉、家居用品、毛绒玩具、办公用品、床上用品、工艺窗帘、地毯等。丰富、质优、价廉的市场日益成为河西甚至整个南京市民追捧的对象。
多伦路文化街攻略多伦路文化名人街攻略
1多伦路文化名人街攻略
南京路步行街、中山东一路万国建筑群(即外滩)、方浜中路(上海老街)、衡山路酒吧风情街、多伦路文化名人街、金陵东路乐器街、福州路文化用品街、广东路美发美容用品街、七浦路服装箱包街、秋江路电子旧货市场等
2多伦路文化名人街有什么好玩的
鲁迅公园和多伦路文化名人街。虹口体育馆有一个高点俱乐部,打保龄球、乒乓球等娱乐设施。四川北路也是上海著名的购物街。
3多伦路名人一条街
江湾镇好玩的地方如下:
152路公交车可以去鲁迅公园,四川北路商业街,多伦路文化名人街,虹口足球场。
2952号可以去人广场,南京东路步行街,城隍庙,外滩。
3116号(北)可以去松湖抗战纪念馆和临江公园,可以看到长江口。
4轨道交通3号线可以到上海站、上海南站、虹桥经济开发区、中山公园、徐家汇商圈。
4走进多伦路名人文化街感想
上海,一座年轻而古老的大都市,以其高速发展的经济和深厚的历史成为无数人追逐的梦想。随着发展,上海形成了各种具有自己独特魅力的街道。与老北京狭长的胡同相比,上海的特色街道多姿多彩。它带给你的不仅是浓浓的历史韵味,还有丰富的内容。
南京路步行街
南京路步行街
说到特色街,南京路步行街一定不能错过。凝聚上海精髓的南京路步行街,东起外滩,西至黄河路,全长1033米。它是在国庆50周年的时候完成的。这条路上有置地广场、永新百货、东方商厦、安百里世贸中心等一系列老字号品牌店。世界知名品牌也可以在这里找到。吃、穿、用、玩,南京路步行街给你极其舒适的享受。
南京路步行街
步行街最热闹最美丽的时候是晚上,灯开着,霓虹灯闪烁。此时的步行街简直就是灯海,人的世界。白天,步行街沿街通行的特色——观光车,载着一群群游客穿梭于步行街,成为这条街最独特的风景。即使在最孤独的早晨,步行街也有独特的魅力。辛勤的清洁工和晨练者,在花园般美丽的步行街上,玩着自己新的一天。
地址:南京东路
交通:地铁12号线,公交14、17、18、20、23、24、37、41、46、64、66路。
牯岭路小吃街
牯岭路小吃街
位于南京西路和北京路之间的苦苓路,经过几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一条以餐饮休闲为特色的小吃街。这条街上有一系列特色食品店,如古越龙山酒店、五岳人家面馆、金师傅馄饨馆、阿姨水饺、昆山奥早餐厅、尚道咖啡店、米宝宝便当店。便宜的价格,美味的小吃,独特的经营特色,让牯岭路在众多食客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牯岭路小吃街
牯岭路和南京路只隔着一条街。当你在南京路逛累了,你可以在牯岭路品尝小吃街的特色美食。边吃边欣赏民族风味浓郁的戏剧也是一种非常惬意的享受。
地址:京上海市安区
福州路
福州路
福州路,位于人民的广场,被称为国内普通话第一街。是旧租界最早开辟的道路之一,东起中山东路,西至西藏西路,全长1453米。它过去被称为四条路。福州文化街主要经营各种文具。这里现有的数百家商户中,有国内科技图书公司、外文书店、古籍书店、上海音乐书店等著名的专业书店。还有上海书城,最大的综合性
闲暇之余,漫步福州路,浏览各种新版书刊,淘各种二手书刊,已经成为上海市民的一种时尚。福州浓郁的文化氛围和相邻的人广场、上海博物馆、上海大剧院和工人文化宫构成了上海的一道文化景观。
地址:福州路A街
交通:在人民站下车地铁1、2、8号线s广场站,乘坐18、925、936路公交车。
衡山路
衡山路
衡山路被誉为上海的酒吧一条街,衡山路最著名的酒吧就是那些具有国际情调的酒吧,还有夜色中静谧妖娆的法国梧桐。悠久的历史让梧桐枝繁叶茂,遮天蔽日,让衡山路显得很安静。散落在道路两旁的各种酒吧,吸引着上海各种各样的俊男靓女沉迷其中。这种环境既适合运动,也适合安静。白天可以悠闲散步,晚上可以尽情狂欢。难怪上海的美女都喜欢来这里。
衡山路
它用静如处子、超然物外来形容衡山路更合适。特色店铺、历史公寓、法式梧桐、时尚酒吧,混合元素透露着浓浓的欧美情调。无论你是时尚的小资,还是浪漫的情侣,在衡山路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放纵。
地址:衡山路
秋江路
秋江路
秋江路的特色在于杂乱无章。作为上海的特色街道,位于虹口区闸江北区交界处的秋江路,成了上海的盲点美国公检法上学期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地下市场开始流行。只要它这就是你想要和想买的东西。你什么也做不了不要在秋江路买。著名的大杂烩街让秋江路很早就出名了。
秋江路
不过目前秋江路是上海二手IT产品集散地。虽然还是一条破旧的马路,店铺参差不齐,但卖的产品还是新奇的。有些事情你可以想不到在秋江路上也能卖得很好。而且超低的价格不仅让你觉得心动,也让你觉得迷茫。即使你不不买任何东西,走在这条街上,跟着人群和路线走,被人围着,这种热闹的景象会让你觉得特别。
东台街
东台街
东台路的风格有点像老北京的琉璃厂。马路不到五六米宽,两边是200多家工艺品店、古玩店、旧货店。在这里购物,特别能体会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的风情。旧电唱机,象牙麻将,香烟牌子,各种旧货,在东台路都能找到。
东台街
东台路的古玩市场,这两年因为张爱玲的走红,一路走高。为了追随张爱玲的脚步,粉丝们对老上海的老字号商品特别钟爱。来这里购物的人不一定是来买古董的。只要做工好,价格到位,大家就开心了。
地址:东台路一街
交通:18路、17路、864路、23路。
江阴路花卉市场
江阴路花卉市场
江阴路的花鸟市场让人印象深刻。这里一年四季都可以买到观赏植物,而且随着季节的变化,新产品也在不断更换。同时各种观赏鱼、鸟、工具一应俱全。
江阴路花卉市场
然而这已经是江阴路的历史了。虽然江阴路没有以前那么繁华热闹,但仍有零星散布的几家花鸟鱼虫店,其独特的风格仍吸引着一些人的赞助。
地址:黄家雀路
交通:公交49路、20路、37路、109路、46路、地铁1路、2路。
地址:上海市闸北区和虹口区交界处的秋江路
乘车路线:65、66、21、6、13、63路公交车。
七浦路
七浦路
七浦路最大的特色就是各种时尚便宜的原单外贸服装。这里有很多服装批发市场,充斥着各种成衣和外贸原单,还有各种饰品,包包,皮鞋。只要是能让人穿的东西,在七浦路都能找到最便宜最精致的。随着时间的推移
七浦路的名声大概全世界都知道了,因为在这条路上总能看到来自世界各地不同肤色的外国人,他们令人难忘的英文名cheaproad也让他们印象深刻。 最吸引他们的还是各种物美价廉的服装。也许你想在国外卖30欧元的t恤,在这里30元就能买到。这是七浦路最大的特色,也正是这个特色让七浦路越来越繁华。
地址:七浦路一街
乘车路线:地铁8号线至曲阜路站,地铁3号线至宝山路站。
510、100、18、308、64、802、922路公交车
多伦路
多伦路
多伦路已经成为文化名人街在上海由于鲁迅、茅盾、郭沫若、丁玲等名人的影响。经过开发,多伦路现在有咖啡馆、内山书店、弘德堂、孔(湘西)公馆以及各种民间收藏和古董市场。雅俗共赏的格局,历史与现实交融的场景,让人与众不同。
多伦路
多伦路虽然又短又窄又僻静,但是叫它文化名人街。不过嘉街的小楼很有特色,风格各异,反映了上海开埠以来的历史。行走其间,你不仅能被老上海的老味道所吸引,还能感受到真正生活在其中的我们的淳朴实用的文化。值得一游。
西藏路国内旅游街
西藏路国内旅游街
西藏路北起天目路至半淞园路,穿过繁华的市中心商业区。是国内知名的旅游一条街,特色鲜明。在北京西路至金陵西路的短短一段路内,汇聚了上海旅行社、新世界旅行社、天鹅旅游公司等近20家知名旅行社,形成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上海旅游一条街。
西藏路国内旅游街
黄浦区有40多家旅行社,50%都集中在西藏路,所以有句话叫游黄埔,游遍天下。它为市民出行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也为上海增添了一丝文化气息美国旅游业。如果你想去某个地方旅游,不妨在这里询问、咨询,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
地址:西藏路
交通:17路、18路、23路、49路、64路、上海地铁等。
新乐路
新乐路
新路最大的特色就是坐落在各自院子深处的一排排小店。虽然店铺很小,开在自己家里,但是感觉不一样。小店卖的大多是符合国际标准的时尚服装。在这里购物的都是避免撞衫的时髦女孩。而正因为他们开在自己的带院子的小楼里,所以需要走楼梯才能到店。生活的温馨气氛让人觉得很甜蜜。
新乐路2
不过这种小店的精品价格有点贵,但对于时尚女孩来说,这不算什么。一条小街,很安静,也是情侣约会的好地方。十字路口的圣母东正教堂也有温馨的咖啡店,会让你体验小资的生活。
地址:徐汇区新乐
5多伦多文化名人街好玩吗
值得一去的老街有多伦多道、州桥老街、七宝街。
多伦多文化名人街作为虹口区的标志性文化项目保护文化遗产和旧居遗址也是上海的热点城市文化旅游。
七宝街,位于上海市闵行区七宝古镇青年路,形成于汉代,发展到宋初,兴盛于明清,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古琦镇是江南太湖流域的一座千年古镇。这里风景如画,是典型的城市里的小镇,也是离城市最近的小镇。
乔老街是AAAA的国家级旅游景点。现在的嘉定西门老街,位于嘉定繁华街道伯乐广场西侧,保留了明清古民居的特色。位于嘉定古镇中心,是古镇最繁华的地方。
6多伦多名人街攻略
上海多伦多路文化街不需要门票。
作为抢救文化遗产,保护故居在虹口区,多伦文化名人街已经成为上海的一个新景点城市文化旅游。在四川北路北端与多伦路交界处,矗立着一座内径4米、宽38米的牌楼。上海石库门建筑风格的牌楼之上,街名多伦路文化名人街上海老领导汪道涵写的,让人面对面感受到浓浓的文化气息。脚下,一条栗色的、几何形状的弹痕路,饱含着丰厚的文化积淀,将我们引向尘封的历史深处。
7多伦路文化名人街怎么走
鲁迅公园、虹口足球场(鲁迅公园站)、海军411医院、多伦路文化名人街(四川北路殷珊路站)、福州路书店街(福建中路福州路)、人民广场商圈(人广场广东路/福州路人民广场站)、曙光医院(淮海路嵩山路站)、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赵家浜龙华烈士陵园(龙华站)、龙华医院(龙华医院站)、曲阳医院(曲阳路站、玉田路)、四川北路商业街、南京路步行街、淮海路商业街、徐家汇商圈
8多伦多路名人文化街
亨利诺尔曼白求恩(1890年3月4日-1939年11月12日),加拿大人,毕业于多伦多大学医学院,医学博士。他是著名的胸外科医生、医学革新家、人道主义者和国际斗士。1938年来到国内参加抗日革命。他的胸外科技术在加拿大、英国和美国都很有名。
白求恩于1935年11月加入加拿大***。当时德意法西斯支持佛朗哥发动西班牙内战,于是他在1936年冬天自愿前往西班牙,参加反法/西斯斗争。国内抗日战争爆发后,为了援助国内人民的解放事业,受加拿大***和美国***的派遣,白求恩率领一支由加拿大人和美国人组成的医疗队来到延安1938年3月31日,安在国内。毛主席亲自接见了白求恩一行。
LV是什么时候进入国内的
1992年,LV进入王府井精品廊,那时 要外汇卷购买,当时由于国内法律不允许外资品牌合资经营连锁店,所以多外授权代理商模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承诺2005年全面开放。
截止2013年11月,路易威登已经在国内国内33个城市拥有47家专卖店,包括北京、大连、长春、成都、广州、上海、深圳、厦门、西安、青岛、杭州、昆明、温州、沈阳、南京、天津、三亚、苏州、长沙、乌鲁木齐、武汉、太原、无锡、哈尔滨、宁波、呼和浩特、福州、南宁、郑州、重庆、石家庄及合肥。
同时为了确保顾客体验路易威登的独有工艺与法式奢华,路易威登仅在专卖店为顾客提供其商品与服务。
其他答案:
到2018年,代代相传至今的路易威登,产品包括手提包,旅行用品,小型皮具,配饰,鞋履,成衣,腕表,高级珠宝及个性化订制服务等。
自1854年以来,代代相传至今的路易威登,以卓越品质、杰出创意和精湛工艺成为时尚旅行艺术的象征 。
产品包括手提包,旅行用品,小型皮具,配饰,鞋履,成衣,腕表,高级珠宝及个性化订制服务等。
2018年7月15日,路易威登正式入驻国内官方线上旗舰店,意味着全国其它城市的消费者也将能够享受该品牌的优质“店铺”服务,包括送货服务和7天退货政策,而此前只对北京、上海、重庆和广州等12个主要城市开放。
参考资料:
福州的民风民俗(详细)
福州节日民俗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三日,古称履端、元旦,今谓春节,福州人叫“做年”,是一年中最隆重、假期最长的民间节日。黎明时分,各家敞开大门,焚香鸣炮,喜迎新年。这个节俗传统禁忌甚多,说第一句话,做第一件事,都讲究好彩头,以冀一年之平安。新年伊始,逢人第一句都要说“恭喜”、“发财”、“平安”等吉利话,对方也报以相应的好话。当日不扫地、不打水、不挑担、不劈柴、不洗衣、不洗澡、不理发、不说不吉利的话。全家起床后,便穿新衣服,或穿质地最好的衣着。早餐,有的吃太平面(线面、鸡肉、鸭蛋),以祝太平、长寿;有的吃年糕(红糖粿),以祝年年高升;有的老人吃素,祈求合家子孙一年平安。初一,小辈要向长辈拜年,长辈则给以压岁钱或糖果、桔子。
初一不出远门,初二、初三我们可以访亲拜友,互贺新年。正如清人吴继筠在《福州岁时竹枝词》中说的:“族新衣服趋人前,礼数谦谦喜连连;路上相逢共作揖,发财恭喜贺新年。”这便是古时福州新正的景观。有出嫁女儿的人家,要办春酒,邀女儿、女婿及外孙回娘家饮宴团聚。水上船家(民)的妇女,头戴红花,蓝衫青裤,布底青鞋,结伴登岸,挨家串门,用福州话唱诗贺年:“姑嫂双双贺新年,红红伞灯挂厅前;好好粿送奴去,金字牌板企(站立之意)门前。”“旧年过了又新年,生意兴隆赚大钱;恭喜发财平安过,送奴粿过门前。”这叫“讨诗”,又是贺年词,贺年讨以示吉祥。春节期间,福州大街小巷,张灯结彩,火树银花,欢声笑语,到处呈现一派节日气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级党政领导在节前或节日期间,持礼物到军烈属、离退休干部及老劳模等府第拜年。各有关部门组织春节游园、各界联欢会、文艺晚会等活动。那些有迷信色彩的旧俗逐渐消失。九十年代初,大多数居家都安装电话,一般亲戚好友用电话互拜新年,减少节日交通拥挤。
初四清晨,家家户户,焚香“接神”,迎接灶君回銮视事。各行各业开假,放鞭炮,商店开门营业,工厂开工,机关开始上班。九十年代后,作习时间进行调整,现在是初八上班。一些服务行业,则春节仍在营业。
元 宵 节
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亦谓上元佳节。福州元宵花灯,始于汉代,至宋代被列为京都灯节的上品。《武林旧事》记述入京的福州灯采“纯用白玉,晃耀夺目,如清冰玉壶,爽澈心目。”福州的桔灯、菜头灯、莲花灯等,形态别致,色泽鲜艳,独具福州乡土生活气息,引人注目。
据王应山《闽大记》载:福州“沿门悬灯,通宵游赏,谓之灯市。”这一习俗,也始自宋代。其时家家户户,张灯悬门,十里灯街,红光辉映。州县官吏,每逢元宵,倡导大闹花灯,“官民同乐”。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年),刘瑾当福州太守,为了观赏花灯,下令挨家挨户捐灯十盏。郎官巷诗人陈烈,愤然在鼓楼挂上一盏诗灯:“富家一盏灯,太仓一粒粟;贫家一盏灯,父子相对哭。风流太守知不知?犹恨笙歌无妙曲。”从此,官府不再强令百姓捐灯。历代灯会时间也有变化:唐宋多为正月十四至十八日;元代朝廷不提倡大规模灯会;明代为十三至二十二日;清代为十三至十七日。民国后则无定规。
福州元宵不仅灯市辉煌,还有摆设鳌山,供人玩赏的。“春灯绝胜百花芳,元夕纷华盛福唐;银烛烧空排丽景,鳌山耸处现祥光。”此诗描绘昔日闽都灯市和鳌山的盛景。元宵城门开禁,鳌山向外,郊外人家入城观赏,人山人海,热闹非常。
从春节至元宵前夕,福州民间有送灯习俗。对出嫁之女,娘家例必送灯,“灯”与“丁”谐音,取添丁之意。第一年送“观音送子”灯,第二年如未生育,则送“天赐麟儿”灯、“孩子坐盆”灯,第三、四年如再未生养,便送“桔”灯,寓为“焦急”之意。生育后可送“状元骑马”灯、“天赐麒麟”灯等,直送到外甥16周岁为止。民间有首童谣:“正月元宵灯,外婆爱外甥(外孙),送来红红桔子灯,吉利又添丁。”反映了外婆爱外孙的社会风尚。杨庆琛榕城之夕《竹枝词》云:“天赐麟儿绘彩缯,新娘房子霞光增,宵深欲把金钗卸,又报娘家来送灯。”此诗描绘当时送灯的盛况。
元宵闹花灯自初七开始,昔日福州南后街与南台台江汛专售纸制各种花灯。挑的有八角灯、球灯、西瓜灯;扛的有关刀灯、龙抢珠灯,后来还有飞机灯、战舰灯等;地上走的有猴骑绵羊灯、牧童骑牛灯、状元骑马灯;堂上挂的有宫灯、走马灯等。当时有首诗云:“华灯成市将元夕,色色精工费剪裁,几种寄供新岁玩,清光四壁照衔杯。”描出了福州灯市的盛况。
元宵之夜,有的乡镇街道游灯上街时,结合迎神赛会。迎神队伍中,多随有舞龙灯、高跷、舞狮、地下坪、陆地行舟等民间文艺活动。有的居家百姓见迎神过境,便举灯放炮,祈求合家平安。 送灯的习俗仍在一些老年人中流行。
拗九节
正月廿九日,是福州特有的民间传统节日。“拗〔ōu〕九节”又称“后九节”、“孝顺节”。这天清早,家家户户都用糯米、红糖,再加上花生、红枣、荸荠、芝麻、桂圆等原料,煮成甜粥,称为“拗九粥”,用来祭祖或馈赠亲友。已出嫁的女儿,也必定要送一碗“拗九粥”,有的还要加上太平面、蛋、猪蹄等,送回娘家,孝敬父母。 凡是岁数逢九的人,如九岁、十九岁、二十九岁……(称“明九”),或是九的倍数,如十八岁、二十七岁、三十六岁……(称“暗九”),也要像过生日一样,吃一碗“太平面”,以求平安、健康。
“拗九节”来源于“目连救母”的传说。据传,古时候有一个叫目连的人,其母生前悍恶,死后被关在阴间牢房里,他探监时,经常送食物给母亲吃,但均被看守的狱卒给吃掉了。后来,他想了一个办法,用荸荠、花生、红枣、桂圆、红糖等原料与糯米混合,煮成甜粥,盛上碗后,再洒一把黑芝麻送去给母亲,看守狱卒见这稀饭黑乎乎的,问道:“这是什么”目连随口答道:“这是拗垢粥。”(福州话“九”与“垢”谐音)看守信以为真,认为这粥很脏,不敢吃。 “拗九粥”才得以送到目连母亲的手中。这天正好是正月廿九,目连的母亲这年也正好二十九岁,闽俗中,正月分“三九”,正月初九称为“上九”,十九称为“中九”,廿九称为“后九”,所以这粥便叫“后九粥”。以后以粥的颜色拗黑,叫“拗九粥”,以目连孝顺母亲,又叫“孝九粥”。不管是正月廿九,还是二十九岁,都是目连的母亲落难的日子,于是福州人逢九就犯忌,认为“九”是厄难的岁月,所以,凡逢“九”岁数的人要吃太平面,出嫁的女儿,也要给父母送“九”,以求父母平安、健康。
清明节
清明,是福州民间的一个重要节日。每年春分过后15天,便是清明节。清明节日或前后,家家户户去郊外踏青,上山祭祖扫墓。扫墓又叫压纸,即为坟地锄草,在坟头压上钱纸,以示此墓有后人祭扫。如带供品亦极简单,光饼、豆腐、面点和菠菠粿,也叫清明粿,是福州特有的清明节供品,是用菠菠菜(生长于南方的一种野菜,可食,味甘,性凉,捣烂压成汁呈青绿色)压榨成汁,渗入米浆内揉成粿皮,以枣泥、豆沙、萝卜丝等为馅捏制而成的。清明节前后,福州饮食店均有制售。富豪之家多有自行制造,但他们不用手工造型,而用木制的印模,内刻有氏族堂号,印制出的菠菠粿格外美观,并作为馈赠礼品分给亲朋好友。
扫墓归来,要折一松枝或柳条,插在家门口,表明本户已为祖先祭墓了。
端午节
端午,福州俗称五日节、五月节。因节日的家宴在中午,故谓端午节。相传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节日。
端午节从初一开始,家家大扫除,悬蒲插艾于门前,用以驱邪消毒。端午节吃粽子、荷包,饮雄黄酒,燃雄黄炮。孩子穿新衣、挂香袋、缚红肚兜,口鼻涂雄黄,据说能免生疮疹,驱逐蛇蝎。
用过节餐后,各家携小孩到福州西湖、南台万寿桥、闽江两岸观看龙舟竞渡。舟有的彩绘为鱼,有的彩绘为虾,都是水族标志。初一至初五均有划龙舟,惟初五午后开展竞赛,争夺锦标,观者如潮。
端午节的优秀传统习俗仍然继承,如大扫除,开展夏季卫生运动。龙舟竞渡列入水上体育运动项目,每年都有组织地开展活动。福州龙舟还参加国际龙舟比赛,获得殊荣。
乞巧节
农月七月七夕,福州叫乞巧节,又称结缘节。七月七夕,是神话中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时间。
七夕,妇女以七字为巧的象征,向天上银河织女乞巧时,陈列瓜果七盘,茶杯七口,焚香七柱,备针七根,丝线七色,先向织女星行七拜大礼,然后盘膝而坐,借着朦胧月色,赛穿针、比引线,谁穿引得又快又多,谁就得巧最多。宋梁克家《三山志》载:“彩楼乞巧知多少直至更阑漏欲终。”这种习俗多是官府、富豪之家的**为之。民间则搞分豆结缘活动。家家户户煮蚕豆互相馈赠,啃豆谈天,消除前愆,促使家人和顺、亲友情深、邻里和睦。孩童学着分豆结缘,交指和好,童趣盎然。
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五日,俗称“七月半”、做半段。中元节,整个七月每一天均可活动。传说,目连为减轻其母罪孽,于是日邀十方僧众做盂兰会,以普渡超生其母。
中元节日,家家举行家祭活动。除一般供品外,还须焚烧纸衣,供给祖先鬼魂在阴间享用。
中元节正值农村早稻收割后不久,我们利用农闲时间祭田地、庆丰收。 福州郊县仍然保留着“七月半”做“半段”的习俗(意谓一年已过半段),但在时间上各村不一,往往是这村做完那村做,各村轮流着进行。做“半段”时,家家都要宴请许多亲朋好友。有的村庄邀请剧团演戏或讲评话、伬唱等活动,以示丰收喜悦。
中秋节
八月十五为中秋节,俗称团圆节。
中秋节吃月饼的由来,有一种说法是:元朝末年,蒙古贵族统治者为了巩固其统治,不准民间使用铁制的刀具,规定十家合用一把菜刀,统治者无恶不作,百姓恨之入骨。高邮张士诚暗中串联,在月饼里夹一起义的小字条,到中秋之夜,家家掰开月饼,看见传单,纷纷夺取菜刀,举行反抗元朝统治者的起义。从此,我们每到中秋节,就要吃月饼,以纪念这一人民群众的斗争节日。
中秋节俗,福州人家备供品,烧纸衣,以祭祖先。夜设家宴,举家欢聚,饮酒赏月。这个节日,民间还有尊老爱幼的习俗,晚辈馈赠大月饼(即礼饼)给长辈,长辈则馈赠小月饼给晚辈,在节日内互表良好祝愿。中秋节俗,按《福建通志风俗》志记载,闽都各地略有不同。福州城内“中秋士女登乌石山进香,夜燃神光塔灯,是夜妇女连臂出游,谓‘走百病’”;永泰县“中秋望月,绅士祝魁星”;闽清县“中秋造月饼,设酒赏月,食栗与芋,童子备粿,用瓦片砌塔相拜祝”;《长乐县志》述“中秋从略,各家不过具饮而已。”
中秋“摆塔”,是节日的一大乐趣。农家儿拾瓦片,砌瓦塔,至夜以柴点燃,火光四照,盘诗赏月,互相娱乐。城内我们购泥塑或陶瓷的人物形象,有《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历史人物,并有烛台、花瓶、香炉等陈列展出,供人观赏。富贵人家有的在厅堂搭架“摆塔”,少则三层桌,多则十层桌,最高层摆以泥塔或铁塔,低层陈列一双秧盆,青葱吐绿,以示丰收。中间各层则排列历代名人和戏曲人物,整个庭院灯烛辉煌,增添佳节气氛。
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因九为阳数,日月并重,故称“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来源于后汉桓景登高避祸的故事,据《三山志》载:福州九仙山(于山),是汉闽越王无诸重九登高的地方,无诸与汉高祖刘邦是同时代的人,比桓景早200年。《八闽通志》载:“重阳,郡人率以是日登高,饮菊酒以延年,插茱萸以避邪。”(茱萸为中药,味苦、性温,有散寒、温中、止痛和祛恶等药效。)据说,闽越王当年盛菊花酒的大石樽,清嘉庆年间还在于山,后来不见了,但仍有“九日台”遗迹可寻。福州的九月九,除了登高、饮菊花酒、插茱萸等,还有放纸鹞(〔tsai ieu〕风筝)的习俗。据说,放纸鹞也来自桓景与费长房的故事。一次,桓景求费长房取除邪去瘟的药,走迷山路,后经鸽子引导,才找到费。后人为纪念此事,将纸糊的鸽子带到山上放飞,流传久了,就有了放纸鹞的习俗。
旧时,福州登高、放纸鹞的地点主要在于山、乌山、大庙山等。那时,大庙山有一块登高石,据说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人称“天星落地”。九月九时,大人带小孩到大庙山,在登高石山上一登,便会长高, 吸引了福州四城门的人都往这里跑,每逢重阳节,通往大庙山的两条石阶路都被挤得水泄不通。
九月九登高,“高”和“糕”是谐音, 节日期间,福州还有一种特制的糕点,称“九重粿”,即粿有九层,中间夹七层糖色,寓意节节高和登高消灾之意。
每逢佳节倍思亲。福州的重阳节,还有扫祭祖坟的活动,这与清明的祭坟,合称春秋二祭。现在福州的郊区或郊县,仍保留九月九扫墓的习俗。
重阳节发展到 我们又赋予它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把登高与全民健身运动结合起来,把祭扫祖坟与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结合起来,有的还把它与海外侨胞牵线搭桥、招商引资结合起来,全国人大还通过了以每年重阳节为老年节的决定。节日期间,各单位、团体还举行各种形式的登山、健身等体育活动
冬至
冬至,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旧时,人家在此节日前夜,老小聚在厅堂,围坐案桌搓米时。用糯米磨浆压至半干搓成丸子,入锅煮熟,捞起粘上糖豆粉便是“”。案桌上放置红桔数粒,红箸一束,纸花一对,泥塑男女孩童(童儿牳)合,瓶插红色菊花。搓时焚香点烛,小孩用福州方言唱童谣:“搓矢搓搓,依奶疼依哥,依哥讨依嫂,依弟单身哥。依嫂带身喜(怀孕),爹妈齐欢喜。孩儿段(掉)落脚桶下,依哥马上做郎罢(爸)。”冬至搓时含有祈求添丁增福之意。当晚搓的待翌晨冬至正日当早餐。
祭灶
祭灶,农历十二月廿四日。按福州习俗,阴历十二月廿三日为官家祭荤灶之日,廿四日是普通民家祭素灶之日,而水上居民(民)则于廿五日祭灶。
祭灶,原是古代夏日祭火的一种仪式。火的出现,使人类脱离了茹毛饮血的时代,是值得大大纪念的。但后世把祭灶变成“灶神”崇拜,说灶神是可以“上天祈福、落地佑民”的“司命之神”。这个衍变过程,大约始于汉代。据《后汉书阴丑传》载,有一个叫阴子兴的孝子,腊日(十二月廿三)早饮,见到灶神出现,连忙拜求,并宰了家中的黄羊祭祀,“自是以后,暴至巨富……故后常以腊日祭灶,而荐黄羊焉。”这个传说随着时间的推移,越说越神,说灶神是玉皇大帝派到人间的“驻户大使”。一年一度,在农历十二月廿四日,灶神上天向玉帝报告户主善恶情况,上天的日子为十天,到第二年正月初四下凡。在灶神动身之前,家家户户都要为其饯行。祭荤灶的以鸡、鸭、鱼、肉、灶糖、灶饼、美酒等供之;祭素灶除灶糖灶饼外,还有甘蔗、荸荠、红枣、花生、金针、木耳等。在祭供时,孩童们便唱着童谣:“祭灶祭糊涂(讽刺灶神糊涂官),灶前一只铜香炉,元宝是侬褙,金裤是侬糊,灶君上天讲好话,灶妈落地保佑侬,保佑侬爹有钱赚,保佑侬妈有钱长,保佑侬哥讨兄嫂,保佑侬读书变聪明。”祭供将毕,将旧的灶神图撕下火化,贴上新的灶神图,以示送旧迎新。在祭灶节前,外公外婆要给男女外孙送灶糖灶饼,有几个男女外孙,就得送几包,每包还要附送一张“花面壳”(假面具)有唐僧、沙和尚、孙悟空、猪八戒等,孩子们有吃有玩好不热闹。
一些人家仍有祭灶的旧俗。灶糖灶饼更名为年糖年饼,成了福州春节市场年货之一。
除夕
相传,“年”是一个恶魔,每年除夕,就出来捉弄人。故在除夕之时,家家户户贴新符(春联)、放鞭炮以驱“年”。福州还仿效旧时郑唐烧火炮驱“年”除灾的节俗。
进入十二月,我们便忙于酿酒、备年货。十五日后,开始打扫屋宇房舍,谓之扫堂、筅堂。外出的亲人纷纷返回,同家人团聚。廿五日后开始蒸年糕,备鸡、鸭、鱼、肉、酒等,祭祀祖先、天地神,谓之分年。女婿向岳父母送年礼,谓之送年。除夕之夜,红烛高烧,合家欢乐,共饮晚宴,谓之做岁。是夜再拂扫厅堂,放鞭炮,煮隔年饭。隔年饭用木制蒸饭甑装盛,周围插朱红筷子十双,贴红纸,扎红绳,并撒上“五子”(红枣、花生、瓜子、桂圆子、栗子),摆在厅堂案桌上。家中主要门户、窗帘、箱笼家具、贵重器皿物件压上“金银纸箔”,意味着这家金银财宝多到从门缝里溢出,象征着明年发大财。
大年三十长辈还有给小孩发“压岁钱”的习俗,从初一到十五都可以拜年。歌谣“拜年拜年,没桔也要钱。”一个春节下来收益还不少呢!
旧时,三十盲晡(三十晚上)是债主讨债、债户躲债最紧张的日子。旧时欠债不能过年,就是不能过三十晚上。家住城外的债户跑到后洲尚书庙,家住城内的则跑到城隍庙看戏躲债。50年代后,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逼债之事早已消声匿迹。现在年货供应,花色品种,应有尽有。机关、工厂、商店张灯结彩,街道两旁,彩灯万朵,火树银花,大家欢天喜地,迎接新的一年到来。
生活习俗
服 饰
衣 服
从清朝至民国年间,福州男性穿着多为长袍、长衫。长袍上自肩部、下至足跗。开襟于右,前幅与后幅缀以纽扣。前内有小幅布,中缝一小袋,叫暗袋,可藏少量物品。作为外衣的长衫,是中老年男性的便服,常换常洗,多以棉布制作。其色常见的有蓝、灰和月白。有身份的人夏天多穿麻织或绸织的长衫。短衫则指女性的外衣,套在袄的上面的称为袄轮。长衫以朴素大方为上,短衫则以新颖绚丽为佳。
马褂,是男性的短外衣,套在长袍或长衫外面,有领,对襟齐腰,缀以纽扣5粒。马褂不用布料而多以团花青缀制面。后来在左襟侧处缝一小袋,以藏挂表,叫做表袋。另一种可代马褂的“甲仔”,又叫背褡、背心。它是无袖的短衣,套在长袍或长衫外面,故有马甲之称。抗日战争以后,穿长袍、长衫的日渐减少,长衫马褂的更少。孙中山创造的中山衣则取而代之,并广泛流行。
中年以上的官宦豪绅,寒冬出门穿长袍之外,还披一外衣,其长自肩及膝后,无领,无袖,以带系之于颈,此即“披风”,亦叫“斗篷”。清代至民国,城乡劳动者不论男女多穿对襟及膝的短衫、短袄。衫则单衣,袄则是两重以上缝制的,有夹袄、棉袄、皮袄,按时令而更换。男袄所用的料子多为棉织品,女袄则多用丝织品。旧时妇女的礼服是袄与裙,合称裙袄。女子结婚时,要穿大红色的蟒裙蟒袄,嫁妆中要办一套内衣,叫做紧身袄裤。过去妇女,以青裙为便服,红裙为礼服,白裙为丧服。逢年过节,或家中有喜庆,或参加亲友的宴会,都要穿红裙,年老依然。丈夫死后,终身就不再穿红裙,再醮的妇女,也不得穿红裙。孀妇要到儿女长大自立以后,可穿绿色或浅绿色的绣花裙。一般的裙,长可及胫,多以丝织品制成,或刺绣彩色的图案。以折迭多者为尚,即所谓百褶裙。农村妇女,在田野劳动时,都穿着红布裙,以示有福。民国以后,穿裙者渐少。但男女从事劳作时,则以布作巾,围在襟前,以防污衣裤,叫做围身裙。清代,中上层妇女盛行穿旗袍,身着上下连属的衣服,形如长袍。至民国时,旗袍款式时有改变,有高领的,有矮领的,有硬领的;长有曳于地的,有至于胫的,有短仅过膝的,甚至有不及膝的;有长袖的,半袖的,有无袖如背心的。50~70年代,旗袍几乎绝迹。80年代后又流行起来,其式样趋于洋化。
男女的下衣谓裤。有长裤、短裤、外裤、内裤。旧式的裤,都没有袋子。上端统称裤,也叫裤头,多用高约半尺左右的白布缝接裤。着裤时另用一条带子把裤头绑在腰部,叫裤头带。脚管,无前后幅之分,左右亦可通用。裤裙俗叫裤斗,一般是合缝的,两裤管联成一体,叫密斗仔。
民国中期,公务员和中高级知识分子,盛行穿中山衣与西装;中学男生穿**和黑色学生服,女生穿蓝衫青裙;青年农民时兴对襟便服,颜色以青、灰、白为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在公职人员中,男性盛行中山装,女性盛行列宁衣。冬天则穿列宁式短棉袄,颜色多是灰色或浅蓝色。1954年提倡学习苏联,讲究穿着,青年妇女穿花连衣裙(称“布拉吉”),农村中青年农民仍着对襟平装,出门做客或办事时方穿中山装;妇女则时兴用“一九蓝”、“洋花布”做的大襟短衣。
“文化大革命”期间,男女青年流行军装,中老年衣色仍以黑、灰、蓝为主,式样仍以中山装为多。
80年代后衣着变化较大,男女青年衣着讲究,款式新颖,质量也随着提高,服式无一定规范,或长、或短、或宽、或窄、或素、或艳,不一而足;裤管时窄、时宽、时长、时短,因人而异。青年女子四季服饰多彩多姿,时常变化,时穿长裙子,时穿短裙子,时穿超短裙、时穿健美裤。衣料从化纤类发展为呢、羽、皮、哔吱之类的高档制品。中老年男子从中山装转化到茄克衫与西装,衣料也逐渐趋向高档。
鞋 袜
民国前后男女老幼多穿鞋。男鞋黑色圆口或尖口,双鼻或无鼻,圆头低帮。夏季居家则多穿木屐拖鞋。女鞋多用红色布制,尖头翘鼻,鞋帮绣花,后跟加寸许厚,形似高跟。民国禁止缠足后,女鞋与男鞋相似,鞋面加横带纽。二、三十年代后,穿皮底布鞋、胶鞋、皮鞋的日渐增多,多数女性穿高跟皮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50年代以胶底布鞋、军鞋和皮鞋为主。60年代随着塑料工业发展,各种塑料鞋、塑料拖鞋进入市场,夏秋季我们以穿塑料拖鞋为主,木屐渐次被淘汰。80年代,青年男女和干部、职工,大多穿用款式新颖、色调多种的皮鞋。
旧时男女皆穿布制的袜子,缠足妇女以苎纟齐织成宽五六厘米、长二米左右的裹脚布(俗称“脚带”)缠脚。四、五十年代后,针织袜、丝袜、尼龙袜取代布袜。
帽 子
近、现代流行于民间的帽子是小帽,又叫瓜皮帽、碗帽,系男性的便帽。以六辫合缝,环成圆形,有平顶、尖顶之别。帽的质料,春冬用缎,夏秋用纱,皆黑色。帽顶缀以丝辫成的结,如花果之蒂,圆而短。富人以珊瑚或玛瑙代结,有的在帽沿前面的正中缀以小方形的翠玉为饰,到抗日战争时期便已消逝。高帽,二、三十年代随着西装从国外传入。在公职人员和知识分子中穿西装多戴高帽,有的穿长衫、长袍也戴高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50年代,盛行灰色军便帽。“文化大革命”中盛行戴**军便帽,有些女青年也戴此帽。80年代后,老人、小孩因御寒戴各式呢质、纱线或毛线编织的帽子,少数人旅游戴鸭舌帽。
首 饰
簪、钗、耳坠、戒指、手镯为旧时妇女的主要首饰。簪、钗、耳坠,富者为金质,一般为银质,贫者为铜质。戒指一般均为金质,手镯多为玉质,也有银质、铜质的。未婚女子首饰不多,一般仅耳坠、手镯。读书学生一般不戴首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除农村某些地区外,一般不戴首饰。80年代后,女子开始戴戒指、项链和耳环等,款式无奇不有。
发 饰
清代,男留长辫,已婚女子挽髻,童养媳双侧梳“蚱蜢髻”。城乡妇女均流行戴花。据说戴花既可衬映容颜的娇美,又可体现“戴花益子”,为吉祥的象征。所戴的花,主要有鲜花、通草花两种。通草花以中药通草为主要原料制成,简称草花,通称象生花。所戴的花多插于发髻上,或夹在前额的缝间,或扎于后垂的发辫中。鲜花一年四季,凡常见的花卉,或取其色,或取其香,随时宜而选用。逢年过节或家有喜庆,要戴“红笑”(色彩绚丽)的花,不戴素淡的花。
福州茉莉花多,花季又长,香气浓郁,为妇女所喜爱。白玉兰花,也经常被采摘佩戴。有的花一般人禁忌不戴,如桃花、夹竹桃,虽美丽,但被视为轻薄妖冶,习俗相沿,从无人戴。妇女在孝服期间,不能戴鲜花。年轻的寡妇更为禁忌,但等儿女长成的,才可戴素淡的鲜花。清朝康熙间,福建按察使周亮工在《闽小记闽女》中提及有关戴花的习俗。由此可见300年前福州妇女戴花的打扮,还保留着古朴的民风。
通草花,为福州手工艺美术品之一,是用通草和彩色的绸、绒和布等制成的不谢之花。中老年妇女在年节或喜庆要戴“四季花”或“孩儿长春花”。四季花是把不同季节的花合在一整体,取四季常春意;孩儿长春花是用纸制的全裸的男婴坐在花丛之上,意为儿孙满堂。福州郊区有些村庄的妇女,在发髻中间插着三把刀剑形的簪,称为三条簪或便簪。三条簪多用银制,或用白铜,每条重约七八钱至一两,山区僻壤贫妇则削草制成。簪的形状扁平如剑,上尖,剑身镂刻花纹。中一簪剑刃向上,旁两簪左右交叉,刃皆向外,插于发髻之间。未嫁女子两额之下留发下垂,叫为“披肩”;既嫁,则梳发髻,插三条簪。民国19年(1930年),福建省政府代主席方声涛,以三条簪为“蛮俗”,下令严禁,强制执行,遂不复存在。它是历史上流传最为久远的福州农村妇女一种最奇特的头饰。
辛亥革命(1911年)后,梳髻的妇女少了,少女剪短发者增多,戴花的习俗也不行时了。男子开始剪辫子,有的短发,有的剃光头。留短发分头的多为对半开,也有四六、三七开,一般左少右多。“五四”运动后,知识界妇女也开始剪短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男子大多留分头,女子多梳齐肩双辫。“文化大革命”中,中青年男子时兴留短发平头,女子则时兴梳一条羊角小辫。80年代以后,妇女基本上都留长发,中青年妇女多烫发。以后青年女子逐渐时兴马尾巴式束发,或披脑后,或歪左右。少数青年男子也有留齐肩发和小胡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