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10727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43分钟。
大青山的社会经济
大青山北部 。今至地区,夏周时期为肃慎故地,两汉及晋为挹娄,南北朝属勿吉,唐属河北道渤海都督府,辽属东京道女真完颜部。金在枷板河入松花江口处设曲江县(现新甸镇仁和金代古城)(注),属上京会宁府,元属辽阳行省开元路合兰府,明属奴儿干都司,1406年(明·永乐四年)置嘉河卫、撒拉儿卫、蜚克图卫。清初不设治,宾境成为围场禁山。1760年(清·乾隆二十五年),置色勒佛特库站、蜚克图站。1861年(清·咸丰十一年),始开放蜚克图站,由此垦荒日繁,人烟递增。宾州初名苇子沟,1880年(清·光绪六年)设宾州厅,189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升为宾州直隶厅,辖延寿(原名长寿,后改名同宾)。1909年(清·宣统元年)为宾州府,辖延寿、阿城两县。1913年(中华民国二年)改为宾县至今。
大青山南部地 。辖所省江区,虞舜时为息慎,东周时为肃慎,汉为挹娄国,唐为勃利州,辽为女真本部,金为胡里改,市内大青山向南延伸段的长寿乡福寿村北的大亮子河右岸,称福寿屯金代冶铁遗址。明为努儿干,清初为宁古塔辖境,乾隆时属阿勒楚喀副都统辖,光绪年间划属宾州,属长寿县管界。1922年(民国11年)从同宾、五常两县析置乌珠河、苇沙河两设治局,1927年(民国16年)两设治局同时升县,是为珠河县、苇河县,同属吉林省管辖。东北沦陷时期,珠、苇两县划归滨江省管辖。大青山南坡亮珠乡一曼村北1500米处的山坡上,有抗日女英雄赵一曼被捕地遗址。亮珠乡人民政府于1984年建有抗日女英雄赵一曼烈士被捕地石碑一座。一曼中学东大门里北侧30米处,有抗日女英雄赵一曼牺牲地遗址,建有黑龙江省省长陈雷题写的巾帼英雄石碑一座。 抗日战争胜利后,珠、苇两县改属松江省管辖。1946年11月,为纪念抗日民族英雄赵尚志,将珠河县更名为尚志县。1948年3月,苇河县并入尚志县。1954年6月,松江省并入黑龙江省,尚志县遂为黑龙江省所辖。
大青山东南部地区,商、周时为肃慎族属地,秦、汉属扶余玄菟郡,唐属渤海鄚颉府,元属女真水达达路吾者部,明属奴尔干都司木兴河卫,清属窝集部西北境。清光绪七年(1881年)设置蚂蜒河分防巡检。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始设长寿县。民国3年(1914年)改称同宾县。民国18年(1929年)因县城南临蚂蜒河,面向长寿山,故谐河山名之音,寓延年益寿之意,改称延寿县。 延寿县石城山,明末清初,农民起义者曾凭借此城,对抗统治者。抗日战争前,张学良部在此剿匪作战。抗战时期,东北抗日联军以此为据点,抗击日寇。解放后,考古学家曾在城内发现战马骨头、弹壳、古代兵器等遗物,石城墙体上弹痕依旧。
大青山西南部地区,阿什河流域是阿城的发祥地,在小岭地区曾发现过距今近万年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遗迹。两晋以前,这里先后是肃慎、挹娄人居住和活动的地区。北朝末年至隋朝时期,阿什河(当时称安车骨水)流域先后有安居骨勿吉人和安车骨靺鞨人劳动和生息。唐代,这里是海东盛国渤海国的属地。辽灭渤海后属辽统治。辽天庆五年(1115年)完颜阿骨打于安出虎水(今阿什河)畔奠都,建立金朝。金朝的建立标志着这一地区从原始氏族制向阶级社会转化的成熟和完成。金朝政权在这里虽只历四帝、凡38年,却是阿城历史发展的重要阶段。到了元、明时期,这里虽也建过一些州、站、卫、所,但已一改金朝盛世时的繁荣景象,甚至一度湮设无闻,清朝视阿城为东北最要咽喉。从乾隆二十一年至宣统元年(1756-1909年)的阿勒楚喀副都统衙门时期是阿城历史发展的又一重要阶段。宣统元年,裁撤副都统衙门,设阿城区,县名由阿勒楚喀城简化而成。
民国20年九·一八事变后,吉林抗日自卫军冯占海部驻守阿城,保卫哈尔滨,与日伪军对抗。阿城区人民拒不接受以熙洽为首的伪吉林省政府的领导,支持吉林抗日自卫军与日伪军斗争。伪大同元年,二层甸子、二道河子、永增源、郝罗屯等地群众自发组织起大刀会、红枪会、山林队,配合吉林抗日自卫军阻击日伪军对哈尔滨的进犯。伪大同2年至伪康德3年冬,活动在二道河子、松峰山一带的东北抗日联军三军三团,多次与日本侵略者进行战斗。
大青山地区是东北抗日联军活动的主要地区。1935年(伪康德2年)1月28日,在珠河县铁道南的三股流,以哈东支队为基础,吸收了部分山林队和义勇军,正式成立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三军成立后,以团为单位分地区活动。第一团在延寿、方正县内活动;第二团以铁道北侯林乡、太平、二甲、杨木岗、关门嘴子和黑龙宫为根据地,活跃于宾县南、珠河北、延寿西一带;第三团以铁道南的三股流、大青山、六道河子、十三堡、庆喜、双马架子、杨家街、张家店一带为根据地,活动于珠河南、五常北、双城东一带。赵尚志率保安营和少年连在珠河县境活动,以备随时策应各团。
1935年9月,常有君被任命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第六团政治部主任。三军六团在方正县牛尾巴岗、五影山、二截刀、双凤、黑瞎子岗等地击退了日伪军的进攻,巩固了游击根据地,有力地配合了主力部队的远征。他在方正县横头山联合了“三江”、“天义”、“海山”等山林队,在大青山联合了“大山好”、“阎王”等山林队,壮大了抗日武装,扩大了革命军在这一带的政治影响。 大青山北坡,属宾县辖区,该县是以农业为主体的县份,盛产玉米、大豆、高梁、谷子、小麦等。素称大豆之乡”,是国家大豆基地县。大豆播种面积大,产量高,质量好厂遍销国内外。白瓜子远销香港、西欧国家,葵花子,药材、瓜果等经济作物亦有大幅度增长。黄烟、烤烟在省内外颇负盛名。全县有国营林场8处,年产木材38万立方米。乔、灌、草”,带、网、片逐步形成完整的防护林体系,使荒山披上新绿。确保生态平衡。以地方工业为主体的有色金属、机械制造、轴承、化工、电子、建材、农机、橡胶、造纸、制糖、制酒、食品、纺织、制革、印刷等工业相继建立起来。工业产品有食糖、酒、罐头、皮鞋:毛巾、针棉织品、机械纸、水泥、油漆、橡胶,和有色金属、农机设备等。地产宾州大曲酒”、宾州酒、国内龙泉酒等多次被评为黑龙江省名酒和优质酒。 “国内龙泉酒”、“老黄酒”在1984年全国轻工系统酒类大赛中获银杯奖。这些产品远销全国8省,市。
大青山南坡中部,尚志县自然资源丰富,尤以森林资源为最。是黑龙江省的重点林区之一。县内矿藏有金、银、铜、铁、钾、砷等,特别是大理石、花岗岩、白粘土、煤、石墨等分布面广,储量可观。农业经济比较发达,种植业中粮食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大豆等,年产量达2亿多公斤;经济作物有闻名遐迩的亚布力路晒烟、石头河子的三莓和一面坡的酒花。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为多种经营提供了优越的条件,药材生产、山产品采集、蜜蜂和黄牛的养殖都是省内外有名的。工业基础比较雄厚,已形成以森林工业和食品工业为主体的包括纺织、化学、机械、电子、冶金、建材、医药、缝纫、皮革、文教艺术用品等工业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产品达70多种,年产值16亿元。一面坡葡萄酒厂的三梅酒(紫梅、金梅、香梅)和山葡萄酒在国家轻工部评酒大赛中分别获得金杯奖、银杯奖和铜杯奖,紫梅酒和香梅酒还曾双获国家银质奖。苇河炭素厂的石墨制品,是国家冶金和军事工业必需的产品。一面坡啤酒厂的啤酒远销省内外,深受群众喜爱。据不完全统计,全县已有30多种产品畅销国外。
大青山东南坡,为延寿县辖区,农业是延寿县国民经济的基础。轻工、纺织、机械,建材等多部类的机械化生产。主要产品有钢丝绳、油漆、中成药、工业锅炉、水泥、木材、棉纱、针织品、饮料酒、中小农具、食用植物油、皮鞋、远红外烘干炉、电子元件等,一些产品畅销全国各地。林地总蓄积量达829万立方米,每年采伐近4万立方米。延寿县是黑龙江省商品粮基地之一。延寿县对亚麻的种植、加工已有40年的历史,亚麻生产一直稳步发展。所种的亚麻出麻率高,纤维质强,质量在全省占第一位。哈尔滨亚麻纺织厂用延寿亚麻原料织的“101亚麻布在全国获得了金质奖。现在已初步形成以亚麻为原料的麻棉、麻纺、帆布、纺织、印染一系列生产企业。
大青山东南坡西南部,为阿城区,该县农业发展很快。阿什河乡白城村(金代上京会宁府故址)盛产的、紫皮大蒜是享誉全省的阿城特产,曾出口国外。阿城区的工业比较发达,其特点是历史久,行业多,门类全。阿城区发展工业的条件得天独厚,建筑材料、矿产资源丰富,交通方便,能源条件优越,工业开发较早。阿城地方工业形成了食品、建材两个支柱行业和玉泉酒厂、玉泉啤酒厂、防水材料厂、县制药厂等骨干企业,国内玉泉酒、龙江春酒、玉泉大曲酒、黑加仑卷糖、黑加仑奶糖、制糖机DZ筛网、熏醋等15种产品先后被评为省优、部优及国家优质产品。
鞋子的发展史
鞋有着悠久的发展史。大约在5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就出现了兽皮缝制的最原始的鞋。在新疆楼兰出土的一双羊毛女靴,距今已有4000年,整双鞋由靴筒和靴底两大部分组成,堪称世界第一靴。在3000多年前编写的《周易》上已出现了代表鞋的“履”字。战国时的孙膑因为被宠涓敲碎了膝盖骨,不能行走,就用硬皮革裁成“底”和“帮”,发明了高皮绚,即后来的靴子,国内历史博物馆里就珍藏着一双2000多年前的皮绚。
后来,由于鞋的制作材料、式样、用途越来越多,鞋的种类也开始丰富起来。根据制作材料的不同通常可以将鞋分为草葛、布帛和皮革三种。
其中布帛鞋是指以大麻丝、绫、绸、锦等织物布缝合成的鞋。汉代多呈分叉状,底用麻线编织,又称双尖翘头方履;魏晋时期,则流行在鞋的前端绣上双兽纹饰。
背弃时,屐成为一种时尚,它是有木齿的鞋,由扁、系、齿三部分组成。
皮革、棉毡等制成的皮鞋、皮靴又称“马靴”或“高统靴”,原为北方游牧民族所穿,有旱靴、花靴、皮靴、毡靴、单靴、棉靴、云头靴、鹅顶靴等之分。相传孙膑是靴的始祖,南北朝时期在北方广泛流行,并传至江南,到了唐代已官庶咸宜(直至明清才被朝廷下令禁止百姓穿靴,只有官宦才可穿靴)。
宋代亦普遍流行皮制的皮鞋,男性多穿小头皮鞋,女性多为圆头、平头或翘头,上面也饰各式花鸟图纹。元朝末年开始出现鞋头高耸、鞋底扁厚的女式布帛鞋,这种鞋使人显得格外修长。
到了明清,鞋的制作方法与式样逐渐融合,越发考究起来。明代的鞋多以厚实为主,北方多穿菱纹绮履,江南多着棕麻鞋。
清代满足统治时期,男鞋以尖头鞋为主,夏秋用缎制,冬用建绒,有厚底薄底之分,面作单梁或双梁,鞋帮有刺花或鞋头作如意头卷云式。清代的女鞋最具特色,鞋底多为木质,高一寸至五寸不等,其底形为上宽而下圆,被称之为“马蹄底”,又称“花盆底”。鞋面常以绸缎所制,上施五彩刺绣,贵族妇女有的在鞋面上还镶嵌各种珠宝,穿起来显得身材尤为挺拔。但因行走不便,老年妇女或者身份低下的人多穿木制平底鞋。
1422
2条回答被折叠(为什么?)
莆田鞋 批发货源 靠谱稳定 莆田鞋工厂直邮
莆田鞋质量保证,电商货源,支持一件代发,诚招代理。支持退换,莆田鞋,销售各类鞋服,运动鞋,篮球鞋,鞋,跑步鞋等,款式齐全,靠谱稳定
bor1hngrfzcom广告
莆田鞋批发,货源稳定,一双也是批发价
莆田鞋,工厂直销,一双也是批发价,一手货源,诚信靠谱,莆田鞋!欢迎全国各地微商咨询,加微信看大量款式。
wanfukejitop广告
相关问题全部
鞋子的发展历史
鞋子是大家生活中的必需品,自古以来,鞋有履、靴、屐、鞳等称谓。鞋发展到今天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国内不仅是文明大国,鞋服等也有这源远流长的文化! 上古时期的人类是没有鞋子的,长期赤脚,脚底长出厚厚的茧子,痛觉自然没有那么敏感,后来随着人类迁徙,生存环境改变,加上经常外出狩猎,脚部难免会有磕磕碰碰。聪明的古人为了保护双脚,学会用动物的皮毛和植物根茎裹脚,既坚韧耐磨又可以御寒保暖。 到了奴隶社会,草鞋慢慢流行起来。草鞋又被称为“不借”鞋,因为草遍地都是,家家户户都可以采来编织,人人都有,用不着向别人去借,因此得名。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革,兽皮加工处理后做成革靴,长靴高到脚踝以上,不仅保暖性强,而且便于行走,骑马也很方便,成为军用鞋的最佳选择。 汉代布锦鞋慢慢流行起来,鞋底鞋帮分明,鞋尖上翘,魏晋时期的布锦鞋开始出现花纹,更具观赏性。 魏晋时期木屐开始流行,木屐轻巧方便,无论是在家还是外出都可以穿,最原始的木屐是有五个洞,方便穿绳,后来谢玄发明了一种木屐有活动的齿轮,可以拆卸,无论是爬山还是走泥地都很方便,这种鞋后被称为“谢公屐”。 隋唐时期出现了麻鞋,用粗麻绳编制鞋底,可以编织成各种形状,通风耐磨,属于凉鞋的一种。 宋辽时期皮鞋流行起来,女真族等入侵中原,所以鞋服都渗透着游牧民族草原文化,鞋头高跷,鞋底扁平,不少女性穿起来还有增高的作用,显得更加苗条。 明清时期靴子普及,但是由于等级制度的关系,普通老百姓是不可以穿靴子的,奴隶和平民百姓多穿草鞋和麻线鞋,再稍微大点的官吏可以穿布锦鞋,而靴子则是官家独有的标志! 清朝的鞋子可以说是变化无穷,鞋子有了薄底厚底和四季之分,夏用锻锦冬用建绒,鞋面也有精美的图案装饰。男子穿的鞋比较单调,主要以黑蓝青等暗色为主,女子的鞋就比较精美了,有的鞋底使用木头制作从一寸到五寸高度不等,有点像现在的高跟鞋,很多富家**还会在鞋子上镶上宝石,气质瞬间提了一个等级。 汉人近千年一直有缠足的习惯,以脚小为美,南唐时期,李后主令宫女缠足成弓状在莲花台上跳舞,所以称之为“三寸金莲”,后来延续的民间,妇女为了所谓的“美”,不惜代价,忍着疼痛掰折自己的脚骨,由于手段残忍一直被称为“陋习”。 后来满族入关后,接受不了缠足的习俗,满族女人又喜欢穿旗袍,行走不方便。于是就在鞋底加了一层高底,犹如花瓶一般,所以就叫“花瓶底鞋”又称为“马蹄鞋”。这种鞋走起路来会发出咯噔咯噔的响声,蛇虫闻声便会躲开,所以又称为“驱虫鞋”。厚厚的鞋底使女子身高大增,鞋子的造型使穿鞋者走路幅度大增,走起路来婀娜多姿,甚是美妙!
20 浏览737 2019-03-18
鞋子的发展历程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是一句人人皆知的成语,出自春秋末老聃所著《老子》六十一章。一直沿用至今,用来比喻大的事情要从第一步做起,事情的成功都是由小到大逐渐积累的。人要走路,必须要穿鞋。鞋是我们为了保护脚部免受带棱带刺的硬物伤害、便于行走和御寒防冻而穿用的兼有装饰功能、卫生功能的足装,这是不言而喻的。鞋子虽然只占我们服饰的很小部分,而且处于不受人注目的“最下层”,但其作用非同小可。由此可见,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何等的重要! 鞋的历史源远流长 鞋起源于何时?又是由谁发明的呢现在无从考证,但历史表明,我国不仅是服装文明古国,也是制造鞋的文明古国。大约在五千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原始人在用骨针缝制兽皮衣服时,也缝制兽皮鞋子,用以护脚,追寻措物。鞋,是履、靴、鞋、屐的统称,古时称鞜(音榻)、靸(音洒)或履,也有称为履(屦)、屩、屐、鞮(音低)。履、屦为同一物,只是穿着时代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称谓,汉前称屦,多为由麻、葛等制成的单底鞋,如春秋时代编撰的《诗魏风葛屦》载:“纠纠葛屦”。后汉称履,它是由麻、丝制成的鞋。屩系草鞋。据东汉刘熙所撰《释名·释衣服》记载:“屩,草履也……出行著之,屩屩轻便,因以为名也。”屐也是鞋子的一种,通常指木底,或有齿,或无齿;也有草制或帛制的。《释名释衣服》载:“帛屐,以帛作之,如屩之。不曰帛屩者,屩不可践泥也,屐可以践泥也。此亦可以步泥而滚之,故谓之屐也。”另据《宋书·谢灵运传》载:“灵运常著木屐,上山则去前齿,下山则去后齿。”古代的“鞮”是指用兽皮做的鞋,高筒称靴。“靴”是指高到踝骨以上的长筒靴,它是随胡服的传入才逐渐普及的,在汉代后才大量出现,到了唐朝才普及。《晋书刘兆传》:“尝有人著靴骑驴,至兆门外。”靴的特点是保温性强,在泥土、沼泽中行走,便于骑马等。“鞜”也是指用兽皮做的鞋。据《汉书·扬雄传下》载:“躬服节俭,绨衣不敝,革鞜不穿。”“靸”则是指拖鞋。《急就篇》卷二载:“靸革是昂角褐袜巾。”颜师古注:“靸谓韦履,头深而兑,平底者也。今俗呼谓之跣之。”亦名靸鞋。三代皆以皮为之,始皇二年改用蒲制,从晋到唐多甩草制,梁武帝时曾用丝制。据陶宗仪所撰《辍耕录》卷十八“靸鞋”载:“西浙之人,以草为履而无跟,名曰靸鞋。”此时已提出拖鞋也是鞋的一种。据考证,早在四千年前的夏朝,我们已开始穿草鞋。在三千年前的《周易》中已有“履”字记载,并明确履就是鞋。东晋时,著名诗人谢灵运发明了“谢公屐”,屐底有齿,上山时用前齿,下山时用后齿,是理想的登山鞋。为此,唐朝大诗人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写下了“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的著名诗句,生动地描绘了诗人登临高耸人云的天姥山,尽情享受“神仙世界”绮丽的乐趣。 南北朝时期,传说有一女子做布鞋,内里用香垫子,鞋底用麻绳纳成莲花图案。这种鞋踏在泥土上会留下美丽的莲花图案,时人称这种鞋为“步步生莲鞋”。在唐代还有人发明了适宜步行的远游鞋。据说,大诗人李白很爱穿这种鞋,尔后,许多文人墨客争相效仿,它的出现要比现在风靡全球的旅游鞋早一千多年。据传说,在古代的齐鲁大地,还流行一种面上用牛皮包的鞋,名日“踢死牛”,可与现代的优良足球鞋相媲美。 至于屐,一般采用木制。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晋文公流亡国外19年,即君位后封赏随从。其中有一个名叫介子推的臣子,他不愿接受晋文公的封赏,于是隐居深山,敦请不仕。晋文公一怒之下,以焚山相胁,而介子推抱树焚死。事后,晋文公甚为哀惜,便以此树制成木屐以作纪念,于是木屐在民间广为流传。据考证,古代百姓穿木屐,一是为了凉爽,行走硬朗;二是为了防湿,尤其是潮湿阴雨的南方,常把木屐作为雨鞋穿用。在明末清初,仕女和小孩多穿红色木屐,而男子则穿黑色木屐,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便鞋。即使是姑娘出嫁,也要漆画彩屐作为妆奁。 在古代,鞋、靴、屐是分得很清楚的,特别是什么场合穿靴,什么场合穿鞋或屐,都有严格的规定。在我国历史上,有关鞋的传说很多,如“郑人买履”(《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至其坐,至三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日:‘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返,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削足适履”(《准南子·说林训》:“夫所以养而害所养,譬扰削足而适履,杀头而便冠。”),“寇准背靴”以及“穿小鞋”等等,都是家喻户晓的典故和传说。这些富有哲理的典故和传说给我们带来许多启迪和警示。由此可见,鞋不仅是人类征途上的助跑物,而且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138 浏览6333
鞋子的变迁历史是什么?
鞋子的历史相当久远。大约在5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我国出现了用兽皮缝制的最原始的鞋。这种鞋子是我们为了农事方便而制造的,有点类似于现在的拖鞋。3000多年前的《周易》出现了“履”字,《诗经》里“纠纠葛屦,以屦霜”里的“屦”,就是一种用麻、葛编成的鞋。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鞋子这个家族变得越来越庞大,鞋的种类和款式也越来越多。纵观鞋的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在炎炎夏日,凉鞋、拖鞋、草鞋是我们消暑纳凉的“法宝”。 悠悠古事话凉鞋 凉鞋是人工制作的最古老的一种鞋具,人类最初制作凉鞋时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棕榈、纸莎草或野草编结并用植物纤维做成环子,套在脚趾上。第二种形式的凉鞋是从经过处理的皮革上切割下一块,沿着边在上面钻孔,然后穿上一根皮带,皮带可像绳子一样拉紧,把鞋子拉到位。在秘鲁帕恰卡马克的安第斯山脉的高山深谷中,曾在一座坟墓中发掘出这种最古老的凉鞋。 在埃及赫拉克勒波利斯这座“雄鹰之城”的庙宇中,发现了一张古老的有关凉鞋的图画,同时也是已知最早的埃及文字的例证。这是一块有5000年历史的雕刻石板,石板刻画的是纳莫国王的日常行为。无论国王走到哪儿,都有一个仆人跟着他,手里捧着国王的一双花哨的凉鞋。这双凉鞋也许代表着纳莫国王的权力。 后来,埃及人发展了象形文字,在有关的记载中出现了“凉鞋”的象形字,形如一个椭圆加上两条鞋带。埃及国王图坦卡蒙去世时,在随葬物中,有距今已3000多年的精美凉鞋。其中一双尖形尖头凉鞋用镶金制作,另 一双则以纸莎草做成,脚踝处有皮扣带,绘有一幅想象丰富的尼罗河风景图案。 翻开历史看拖鞋 最初的拖鞋以木制的居多,木制拖鞋也称为“木屐”、“趿拉板儿”或“呱哒板儿”。“呱哒板儿”一般以质地坚硬的木板做成,多用帆布带、革带或塑料带做脚襻。“呱哒板儿”最早盛行于我国南北朝时期,谢灵运曾经对其进行过改造,故也称“谢公屐”。有句唐诗“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说的就是这种木屐。《红楼梦》里的多情公子贾宝玉经常穿的也是这种木质拖鞋。 20世纪50年代,第一双塑料拖鞋在法国问世,是拖鞋史上的一次革命。我国则在1960年生产出塑料拖鞋。时至今日,塑料泡沫已成为制造拖鞋的主要材料。泡沫拖鞋廉价而且耐用,让拖鞋更加“平易近人”。 近年来,在崇尚自然和环保风气推动下,以皮、木、竹、麦秆等天然材料制造的拖鞋,开始在我国大行其道。眼下的拖鞋更以凉爽、保健、安全、时髦为特点,涌现出空调拖鞋、沐浴拖鞋、沙滩拖鞋、保健拖鞋、时装拖鞋、居室拖鞋等品类。 张果老发明草鞋 关于草鞋的起源,相传古时有一穷老汉叫张果老,一年四季以砍柴为生。由于赤脚上山,双脚经常被扎得鲜血淋淋。他日思夜想想出了一个办法——用稻草做鞋。开始,他用一束稻草包脚,但散乱的稻草容易断,走起路来很不方便。后来,他把稻草搓成筷子粗细的草绳,一根根地缠在脚上,这样虽好一些,但缠起和脱掉都费时间。此后,他又经过改进,把稻草编成有底有面的草鞋。 之后,草鞋以其固有的特色与内涵,塑造了一种特有的文化氛围,亦树起了一道朴素而雅致的风景线。上至宫廷显赫,下至莽野猎馆,都能“趾跷为服”或“草履放豪希”,成为大多数人的生活必备品。 近代,最为我们所颂扬的莫过于“红军鞋”,它伴随国内工农红军走过了长征中的千难万险,走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走出了中华民族的希望与未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与社会的进步,草鞋作为生活必需品已经成为了历史,但“草鞋精神”以及中华民族特有的高贵品质,正是国家发展、壮大所需要的,也是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不可缺少的。 今夏凉鞋流行风 自然花草天真脱俗。伴随今夏在服装上运用花草印花的风潮,凉鞋也加入“栽培”花草的行列。在鞋面、鞋帮甚至鞋底上,印花都已经不算稀奇。设计师将丝绢做成的花朵布满鞋面,点缀其上的水钻让整双鞋子大放异彩。这样的凉鞋,最适合同色系飘逸裙装的搭配。 淑女风范优雅迷人。淑女是永远不会过时的扮相,含蓄妩媚是她们的特长。今年的时尚界,五彩缤纷的蝴蝶不只飞落在服装、首饰上,也停在了凉鞋上。为了不使鞋的造型过于夸张,写实的蝴蝶变成了写意的蝴蝶,鞋帮上小小的蝴蝶结足以让人增添几分娇俏的小女人味。三四厘米高的酒杯跟、优雅的圆头设计将淑女气质一展无遗。 透明糖果色甜蜜蜜。除粉嫩色调外,透明糖果色泽也是今年凉鞋重要的趋势。有着清新色调的透明凉鞋,不论平底、夹脚或是厚底,都带来夏天海边、池畔的透彻清凉,或是夏夜沁凉的微风,将双足幻化作美丽的羽翼,随着风的律动高飞,弥漫难掩的甜蜜气息!
175 浏览22714 2016-12-02
国内鞋业的发展史?
鞋有着悠久的发展史。大约在5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就出现了兽皮缝制的最原始的鞋。在新疆楼兰出土的一双羊毛女靴,距今已有4000年,整双鞋由靴筒和靴底两大部分组成,堪称世界第一靴。在3000多年前编写的《周易》上已出现了代表鞋的“履”字。战国时的孙膑因为被庞涓敲碎了膝盖骨,不能行走,就用硬皮革裁成“底”和“帮”,发明了高皮绚,即后来的靴子,国内历史博物馆里就珍藏着一双2000多年前的皮绚。 后来,由于鞋的制作材料、式样、用途越来越多,鞋的种类也开始丰富起来。根据制作材料的不同通常可以将鞋分为草葛、布帛和皮革三种。 其中布帛鞋是指以大麻丝、绫、绸、锦等织物布缝合成的鞋。汉代多呈分叉状,底用麻线编织,又称双尖翘头方履;魏晋时期,则流行在鞋的前端绣上双兽纹饰。 背弃时,屐成为一种时尚,它是有木齿的鞋,由扁、系、齿三部分组成。 皮革、棉毡等制成的皮鞋、皮靴又称“马靴”或“高筒靴”,原为北方游牧民族所穿,有旱靴、花靴、皮靴、毡靴、单靴、棉靴、云头靴、鹅顶靴等之分。相传孙膑是靴的始祖,南北朝时期在北方广泛流行,并传至江南,到了唐代已官庶咸宜(直至明清才被朝廷下令禁止百姓穿靴,只有官宦才可穿靴)。 宋代亦普遍流行皮制的皮鞋,男性多穿小头皮鞋,女性多为圆头、平头或翘头,上面也饰各式花鸟图纹。元朝末年开始出现鞋头高耸、鞋底扁厚的女式布帛鞋,这种鞋使人显得格外修长。 到了明清,鞋的制作方法与式样逐渐融合,越发考究起来。明代的鞋多以厚实为主,北方多穿菱纹绮履,江南多着棕麻鞋。 清代满足统治时期,男鞋以尖头鞋为主,夏秋用缎制,冬用建绒,有厚底薄底之分,面作单梁或双梁,鞋帮有刺花或鞋头作如意头卷云式。清代的女鞋最具特色,鞋底多为木质,高一寸至五寸不等,其底形为上宽而下圆,被称之为“马蹄底”,又称“花盆底”。鞋面常以绸缎所制,上施五彩刺绣,贵族妇女有的在鞋面上还镶嵌各种珠宝,穿起来显得身材尤为挺拔。但因行走不便,老年妇女或者身份低下的人多穿木制平底鞋。 就像所有的服饰一样,鞋子在某些时候,也代表了某种你想让别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身份地位; 除了对一双罕见的鞋子啧啧称奇之外,我们最关心的,其实是鞋子究竟合不合脚的问题。 当你梦见鞋子,往往表示着,在你生活中的某个层面也许浮现出“到底适不适合”的疑虑。梦中的鞋子,也可能就是反映你在现实生活中采取的行动方式,特别是你穿着它四处走动的时候。注意在梦中,鞋子的式样与类型,观察你和鞋子的关系是如何建立起来,你如何使用它,以及你对它的感觉;也许你就能明白,为什么灰姑娘的玻璃鞋不在你的脚上的原因了。 选择一双合适自己的鞋会使每天都感觉脚无比的舒服,城市特首鞋业的每一款鞋都是经过对东方人的脚型的研究而设计出来的,选用特殊处理的皮料,鞋底软而舒服,既便是高跟也不例外。 时尚,个性,舒适这是我们的宗旨
1 浏览1244
大家了不了解鞋子的发展历史呢?
鞋的发展 新石器时代( 约1万年前-约4千年前 )国内的先民用草、麻、葛编织成履。鞋的称谓很多,有屦、履、舄等。其中以舄最为显贵。 古鞋的种类以对材料来分,有草葛、布帛和皮革三种。布帛鞋是指以大麻丝、绫、绸、锦等织物布鞋成的鞋。 汉代(前206年-公元23年)布帛鞋的鞋头多呈分叉状,底用麻线编织,称之为双尖翘头方履; 魏晋时期( 公元220年-公元316年),一般鞋的前端织有双兽纹饰,配色和谐,鞋式优美; 北齐(公元550年-公元577年 )时,上至天子,下至百姓流行穿屐,所谡屐,指有木齿的鞋,它由扁、系、齿三部分组成。 宋代(公元960年-公元1297年)男性多小头皮鞋,女性所穿鞋多为圆头、平头或翘头,上面也饰各式花鸟图纹。 明代(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男鞋多以厚实为主,质料样式多样,一般北方多穿菱纹绮履,江南多着棕麻鞋; 元末明初还流行鞋头高耸,鞋底扁厚的女式布帛鞋。使人显得格外修长。 清代(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男鞋以尖头鞋为主,其材料夏秋用缎,冬则用建绒;其有厚底薄底之分,面作单梁或双梁,鞋帮有刺花或鞋头作如意头卷云式;清代的女鞋颇具特色,鞋底多为木质,高一寸至五寸不等,其底形为上宽而下圆,被称之为"马蹄底",此鞋鞋面常以绸缎所制,上施五彩刺绣,贵族妇女有的在鞋面上还镶嵌各种珠宝。老年妇女则多穿木制平底鞋。 高跟鞋的来历众说纷纭,也有人说高跟鞋源于国内。六朝时已有高跟木屐。满族妇女古时所穿旗鞋,有的跟部中央高达五寸以上。 南北朝(公元420年-公元581年)时期,靴在北方广泛流行,且波及到江南;唐时(公元 618年-公元907年 )靴已官庶咸宜;宋代(公元960年-公元1297年)始出现女靴;元代(公元 1279年-公元1368年)盛行高丽式靴。 在国内,凉鞋最早是由拖鞋演变而来。拖鞋,古称 鞋,始于汉代(前206年-公元23年)。随后,相继出现了麻凉鞋、布凉鞋、皮凉鞋。古人在凉鞋上绣以龙凤等吉祥图案,有的甚至饰以珠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