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733。钟分03要需间4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30分钟。

母亲的鞋样夹散文

  母亲的床头边,一个陈得发黑的柜子,抽屉里一本厚厚的鞋样夹静静地躺在里面。鞋夹是纸片用线缝制的,再用布做个封面就成了。为了鞋夹能耐用,母亲用蛋清浆了布面,用桐油把纸片刷了通透;为了鞋夹的美观,母亲在纸片上画了许多栩栩如生的图案。有大朵的红牡丹,有娇艳的牵牛花,有淡淡的小黄菊,有飘舞的狗尾巴草,还有绿的荷叶、粉的荷花,更为奇妙的是,还有一尾尾游动的鱼。这些画虽说不专业,但很生动美丽!

 翻开鞋样夹,里面的鞋样从小到大,春单冬靴按顺序安放!乐快的馨温有也、痛。小至刚刚学走路穿的娃娃鞋,大至老人百年的寿鞋。各式各样的春秋单鞋,有方口帮面的,松紧鞋帮的,还有对开扣的。冬靴的样式比较少,一种是蚌壳样,还有一种是系带子或按扣式的样子。捧着鞋样夹,一页页翻看,一个个画面,一段段足迹模糊着、清晰着,有隐隐的痛、也有温馨的快乐!

 七十年代我们上学脚上穿的都是清一色的布鞋。那时代的乡村根本看不见皮鞋,稍稍富裕的人家买一双解放鞋算是奢侈的。布鞋那是每家每户每人都必备有的,村里的七姑八婆要是聚在一起,说起哪家女人贤惠能干,第一就看她家人穿出来的鞋。聪慧的女人心灵手巧,纳的鞋底针脚均匀,平整一致,包边柒线纹理清晰,穿在脚上一看就知道家里有位贤惠的女人。我们在学校也经常议论,谁的母亲能干,做的鞋好看?评比的标准就是看每个人穿在脚上的鞋,不论新旧,看鞋整体配色、样式以及鞋底是毛边还是包边,根据这些来判定谁的母亲最能干。有时因为不甘心自己的母亲被人说不是能干人,心里暗较着劲,小心翼翼地保护不让鞋弄脏或是被挂坏。记得有年秋季开学,同学们着新衣,穿新鞋,洁白的柒边布底,鞋面颜色极其好看:蓝的耀眼,黄的璀璨,粉的艳丽,唯独我脚上穿的是一双洗得发白的紫色鞋。同学们虽然嘴里没说什么,脸上的笑容却是千奇百怪,我的自尊心告诉我,那些像打皱褶的笑容里藏满讥讽与不屑。这些笑脸时刻在眼前放映,上课无精打采,下课闷闷不乐的,回家也是一语不发。母亲看出我的不高兴,纳着闷问:“一向叽叽喳喳乖巧的女儿今天怎么啦?”不回答也不理睬。第二天,母亲从同村的同学那里打听在学校发生的事,回到家,把我拉到身边安慰说:“孩子,都怪我,以为做得赢就没为你多准备新鞋。哪知道在医院耽误半个月,要不然早为你准备一双新的,哪等到开学没新鞋穿呀!”母亲把我揽在怀里抚摸着,感觉有“雨滴”落在我的头上。母亲怀里的温度烧得我鼻涕眼泪往外冒,顺着脸颊流到嘴角,咸咸涩涩的!从那年后,睡梦中经常看见母亲在昏暗飘忽的煤油灯下,纳鞋底的索子发出呼呼的声音,那声音顺理成章成了我的催眠曲。所以每年开学我的脚上都是崭新的布鞋,而且第二天又是一双不一样的新鞋。看着同学们投来羡慕的目光,我的脸上开满灿烂的花!初中毕业去省城读书,我的`行李里一定有两双新鞋,虽说不时髦,但舒适,也很别致。和那些护士鞋、板鞋相比,走起路来不知道有多轻松快捷呢!同学们每次晨操跑步总是要和我交换。在冬天,母亲为我做的棉靴更是不落空,那个室友说今晚借我穿,这个同学说,晚自习借我穿一会。三年学习期间,在一个喧嚣而陌生的城市,是布鞋一路跟随,一直陪伴,给我温暖陪我度过寒冷寂寞的夜晚!

 母亲的鞋样夹每翻一页,那些经年往事熠熠生辉,散发出浓浓的沉香!在鞋夹中间夹放一双很特别,样式与众不同的鞋样,听母亲说这双鞋样很珍贵,一定要好好珍藏,那可是一位战士舍身相赠的。母亲拿着鞋样深情地讲述着:外公是一名老中医,经常外出就诊,一个初冬的傍晚,外公在回家的途中经过一片山林,那山林大小有五座山,它们之间叠连起伏,九曲十八弯,平时很少有人从哪里经过。长年只有一位看守山林的老人居住在哪儿,当时山里薄雾蒙蒙,静寂的山路回声重重,脚踩杂草的声音都能惊动整个山林。几声微弱的呻吟声随风飘忽,多年行医经验告诉外公,这里有人,而且是一个病人。外公循声寻去,发现一位因脚受伤,感染发炎的战士卧在密集的茅草丛里。受伤战士呼吸急促还发着高烧,外公把战士背到守护山林的哨屋,经过几天精心的治疗和护理,伤口恢复得很快,为了赶上部队不能等伤口彻底好转,得提前离开。临走前外公带了一双鞋(那是母亲不分日夜赶做的)给战士换上,说赶路,这布鞋比草鞋起脚,保护性也比草鞋好。战士穿上布鞋心里十分感激,为了答谢外公,取出他身上唯一的包袱,从里面拿出一双用麦草编制,泛着光泽的草鞋塞给外公,说是留作纪念。母亲边说边整理手里的鞋样,轻轻放回鞋样夹里。为更好地保存这双珍贵的草鞋,母亲把草鞋按在纸片上剪出鞋样,做了一双一模一样的布草鞋。没想到这鞋做出来特别好看:样式小巧,穿脱灵便,通风透气,做工简单而且美观,取布鞋之貌具凉鞋之功能!母亲惊喜之余为我们家每人做了一双。当我们穿着新式凉鞋展现我们面前,她们被这新奇的布鞋惊呆了,一时间,母亲的鞋样在全村流传,母亲的鞋样夹因此成了村里叔婶们青睐的新奇物。随后的日子里,我家的炉火旁,洒满暖暖冬阳的墩坡上,笑声朗朗,温情洋溢,用爱串联的一双双鞋,俏丽缤纷,深厚而道远!再看新婚嫂子们手里的虎头靴,胖嘟嘟的身子,忽左忽右的眼睛,时而上下翘动的胡须,粉嫩的笑脸赢得乡亲们阵阵赞美!还有穿着白底黑绑一字鞋的小脚奶奶,轻盈地屋里屋外穿行,围裙里扎着纳了一半的柒边鞋底,索线随风飘曳,绕出一家人的圆圆满满!那被炉火烤红的一双双手,被冬日暖阳映红的一张张脸,三五成群坐在一起,幸福铺满脸颊,开心的笑语在青砖黛瓦间荡漾!

 随着岁月的变迁,时间慢慢洗礼,那些温馨快乐的生活场景,一幅幅画面收录在母亲的鞋样夹里!看着那双别样的草鞋,啃树皮,草鞋穿行在布满荆棘的山路上的身影,雄伟魏然!他们在岁月的丰碑里铭刻着,璀璨着!我不由感叹,那是一双改变时代的草鞋!

  回到乡村,宽敞的堂屋不见红彤彤的炉火,只有喧嚣的麻将声,母亲那代农村妇女的真实生活,被这嘈噪的麻将声淹没在岁月之中!

满族有那些风俗习惯

满族有什么风俗习惯

服饰

满族历史悠久,文化发达。其服饰高雅华丽,在国内民族服饰文化中独树一帜,并对国内的服饰文化发展产生过很大影响。

母亲的鞋样夹散文

由于寒冷的生活环境和射猎生活的需要,过去满族人无论男女,均多穿“马蹄袖”袍褂。努尔哈赤建立八旗制度以后,“旗人”的装束,便成为“旗袍”(满语称“衣介”)。

清初,旗袍的式样一般是无领、大襟、束腰、左衽、四面开衩。穿着既合体,又有利于骑马奔射。出猎时,还可将干粮等装进前襟。这种旗袍有两个比较突出的特点,一个是无领。努尔哈赤为统一衣冠,曾厘定衣冠制,规定“凡朝服,俱用披肩领,平居只有袍”。即常服不能带领子,只有入朝时穿的朝服方可加上形似披肩的大领;二是在窄小的袖口处还接有一截上长下短的半月形袖头,形似马蹄,俗称“马蹄袖”。平时绾起来,冬季行猎或作战时放下,使之罩住手背,既起到了类似手套的保暖作用,又不影响拉弓射箭,故又称之为“箭袖”(满语称之为“哇哈”)。满族入主中原以后,“放哇哈”成为清朝礼节中的一个规定动作,官员入朝谒见皇上或其他王公大臣,都得先将马蹄袖弹下,然后再两手伏地跪拜行礼。

旗袍的外面还习惯套一件圆领、身长及脐、袖长及肘的短褂。因这种短褂最初是骑射时穿的,既便于骑马,又能抵御风寒,故名“马褂儿”。清初,马褂儿是八旗士兵“军装”,后来在民间流行起来,具有了礼服和常服的性质,其式样、面料也更加繁多。满族人还喜欢在旗袍外穿坎肩。坎肩一般分为棉、夹和皮数种,为保暖之用。样式有对襟、琵琶襟、捻襟等多种。

而作为有清一代“时装”的满族女式旗袍,则多有发展。当初在北京等地曾盛行“十八镶”的做法,即镶十八道衣边才算好看,样式也变成宽袍大袖;辛亥革命后,旗袍样式由肥变瘦;在20世纪30代初受西方短裙影响,长度缩短,几近膝盖,袖口缩小;30年代中又加长,两边开高衩,并突出曲线美;40年代又缩短,出现短袖或无袖旗袍,外为流线型。继后,衣片前后分离,有肩缝和装袖式旗袍裙等。用料广泛,棉、毛、丝、麻和各种化纤衣料均可。旗袍除有长、短袖之分之外,还分皮、棉、单、夹数种,便于在不同季节穿用。经过不断改进的旗袍,一般样式大致为:直领,窄袖,右开大襟,钉扣绊,紧腰身,衣长至膝下,两侧开叉;讲究做工和色彩搭配,大多在领口、袖口和衣边上绣有各色图案的花边。如此既衬托出女性身材之美,又显得文雅大方。具有东方色彩的旗袍现已成为国内妇女普遍喜爱的中式服装。

母亲的鞋样夹散文

旗袍和“旗头”、“旗鞋”等搭配起来,就构成了满族妇女典型的传统服饰装束。

“旗头”指的是一种发式,也称发冠。类似扇形,以铁丝或竹藤为帽架,用青素缎、青绒或青纱为面,蒙裹成长约30厘米、宽约10多厘米的扇形冠。佩戴时固定在发髻上即可。上面还常绣有图案、镶珠宝或插饰各种花朵、缀挂长长的缨穗。“旗头”多为满族上层妇女所用,一般民家女子结婚时方以为饰。戴上这种宽长的发冠,限制了脖颈的扭动,使身体挺直,显得分外端庄稳重,适应于隆重场合。

“旗鞋”款式独特,是一种高木底绣花鞋,又称“高底鞋”、“花盆底鞋”、“马蹄底鞋”等。其木底高跟一般高5-10厘米左右,有的可达14-16厘米,最高的可达25厘米左右。一般用白布包裹,然后镶在鞋底中间脚心的部位。跟底的形状通常有两种,一种上敞下敛,呈倒梯形花盆状。另一种是上细下宽、前平后圆,其外形及落地印痕皆似马蹄。“花盆底”和“马蹄底”鞋由此而得名。除鞋帮上饰以蝉蝶等刺绣纹样或装饰片外,木跟不着地的部分也常用刺绣或串珠加以装饰。有的鞋尖处还饰有丝线编成的穗子,长可及地。这种鞋的高跟木底极为坚固,常常是鞋面破了,而鞋底仍完好无损,还可再用。高底旗鞋多为十三四岁以上的贵族中青年女子穿着。穿这种高底鞋走起路来显得姿态优美。老年妇女的旗鞋,多以平木为底,称“平底鞋”,其前端着地处稍削,以便行走。

满族的帽子种类较多,主要分为凉帽和暖帽两种。过去,满族人常戴一种名为“瓜皮帽”的小帽。瓜皮帽,又称“帽头儿”,其形状上尖下宽,为六瓣缝合而成。底边镶一约3厘米宽的小檐,有的甚至无檐,只用一片织金缎包边。冬春时一般用黑素缎为面,夏秋则多用黑实地纱为面。帽顶缀有一个丝绒结成的疙瘩,黑红不一,俗称“算盘结”。帽檐下方的正中钉有一个“标志”,称“帽正”,有珍珠、玛瑙的,也有小银片、玻璃的。相传这种帽最早始于明代初期。因其为六瓣缝合,取“六合”,即天地四方“统一”之意,故盛行起来。满族入关以后,受中原文化影响,也取其“六合统一”之意,开始戴用此帽,而且颇为流行。 在有关清代和民国时期的电视、电视剧中,我们仍能经常看到它的影子。

早期满族男人多穿双脊脸的叫做“大傻鞋”的一种便鞋。鞋面多用青布、青缎布料。鞋前脸,镶双道或单道黑皮条。鞋尖前凸上翘,侧视如船型。妇女除“旗鞋”和平底便鞋(平底鞋鞋面上皆绣花卉图案,鞋前脸多绣有“云头”)外,还有一种“千层底鞋”。“千层底鞋”用多层袼褙做鞋底,故得此名。鞋面多为布料,一般不绣花卉等图案,多在劳动中穿用。

还有一种很有特点的鞋,叫乌拉(靰鞡)鞋,多为满族百姓冬季穿用。用牛皮或猪皮缝制,内絮靰鞡(乌拉)草,既轻便,又暖和,适于冬季狩猎和跑冰。

住行

满族早期多依山傍水而居,以方便和适应他们的生产生活习惯。满族农村房屋正房一般为三间或五间,坐北朝南便于采光,均在东端南边开门,形如口袋,俗称“口袋房”,便于聚暖。东西各有厢房,配以门房,这便构成通常所说的四合院。房屋多为起脊砖瓦房,俗称“海青房”。房柱皆插地,门向南开,高大宽敞。房内正对门一间谓堂屋,又称外屋,设厨灶锅台、水缸,灶通西内室火炕,火炕,满语称“土瓦”。从堂屋西墙开门为里屋,为南、北、西三面构成“万字坑”或“蔓枝炕”。满族尚右,西墙供祖宗牌位。西炕为窄炕,不住人,下通烟道。南北对面炕。上铺炕席,或糊炕纸刷油。炕梢置衣柜,柜内装衣物,柜上叠置被褥、梳妆用品。夜间长辈居于西屋南炕,北炕分居兄弟子媳。就寝时,头朝炕外,脚抵墙,对防寒和呼吸新鲜空气颇为适宜。墙壁多贴有纸画。为御北方寒冷,有的还建有火地。屋外西山墙头砌有圆形烟囱(满语称为呼兰),高出房檐数尺。烟囱根底有窝风窠,以挡逆风。南北墙上有窗,窗户纸糊在窗棂外,多“高丽纸”,纸上淋油或盐水,免得为雨雪淋湿脱落。窗棂及门上亮子窗棂构成各种图案,美观牢固。窗户分上下两扇,上窗可用棍支起通风。房梁上常悬有悠车,婴儿放在悠车里。炕上摆有长方形的炕桌,吃饭时围桌盘膝而坐,暖和方便。桌的左右铺有毡褥子以待宾客。房棂、椽、栋多有雕花油彩。厢房则设碾房和仓库(满语称哈什)。房外四周环砌围墙。院内东南竖“索伦杆”,杆上有锡斗,杆下放三块石,称为“神石”。杆后是一面用砖砌成的壁墙,墙头饰有雨搭。

过去,城中的富贵人家多住四合院。四合院大门多为三间屋宇式建筑,正房三至五间,东西厢房一般也是三至五间,四周围以砖墙,门房两侧设有石礅,称为上马石。有的四合院分为前后两院。满族的这些民间居所式样,大部分保留在东北的满族聚居区。但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除很少一部分人建房仍保留传统建筑方式外,绝大部分已建造成更为宽敞明亮的现代式房屋。

为适应山区和林海雪原居住环境,满族聚居地区的传统交通工具主要有马车、爬犁、独木舟和桦皮船等。爬犁(满语称法喇)是雪上交通工具,将两根树干用火烤后弯成弓形,上端翘起,贴地部分宽约1米半,上面铺板或做成箱式,驾以马、牛,载人载物极为轻便。目前只在较寒冷的北部山区偶尔使用。满族的水上交通工具最早是独木舟(满语称威呼),由粗大原木凿空而成,可容数人。还有一种桦树皮船,制作较为麻烦。先做龙骨,里外附上桦树皮,一人可以扛着行走。相当轻便。现在已经不多见,被现代船只所取代。

礼仪

满族是一个十分注重礼节的民族。满族人见面或拜见客人,有各种礼节,其中有打千礼、抚鬓礼、拉手礼、抱见礼、半蹲礼、磕头礼等。 打千礼、抱见礼、磕头礼主要为男人所用,其他则用于妇女。打千礼用于晚辈对长辈、下属对长官,形式为弹下箭袖,左膝前屈,右腿微弯,左手放在左膝上,右手下垂,并问安。抱见礼是平辈之间用,晚辈对长辈也可用,不过晚辈要抱长辈的腰,长辈抚晚辈的背,等等。 有些繁琐的礼节已被简化。

满族尊老敬上的传统更为明显。晚辈每日早晚要向父、祖问安,途中遇长辈人要让路,吃饭时长辈先坐先吃。满族重感情讲信义,对宾朋真诚相待,有客人必设宴招待,所允诺之事必全力去做。

满族传统的婚姻仪式较为复杂,大致经过通媒、放定、纳彩、过箱、迎亲、拜堂、拜祖、分大小、回门等程序。

通媒即由男方家请媒人向女方家求婚,两家都同意后便放小定,即男方家赠如意或钗钏诸物为定礼。然后是定婚,即选择吉日,男方家及其亲戚往女家问名,女家设宴款待,男方家长致辞求婚,女方家则推谢再三,男方家坚持求婚,女方家同意后,才算定下婚事。此时男方要拜女方家神位及其长辈。定婚后要过礼,也是选择吉日,男方家送衣服、绸缎、羊、鹅等礼物。男方家还要赠银两钱财。此时要议定婚期。进入迎亲阶段,女方家在婚期前一天陪送嫁妆,俗称“过箱”,新郎要往女家致谢。迎亲时,新郎在迎亲队伍的陪伴下赶着彩车迎亲,在途中两车相错时,新娘的哥哥将新娘抱上新郎家的彩车,俗称“插车”(由于各地区满族风俗不同,也有新郎与迎新队伍直接到新娘家迎亲的。还有的地方有"旗俗不亲迎"之说)。新娘至新郎家,换车乘轿,花轿落地,新郎要虚射三箭。新娘蒙红盖头下轿,与新郎站在事先摆在院中的天地桌前,向北三叩首,俗称拜北斗,即拜天地。拜完后撤天地桌,新娘进入临时搭的帐篷,谓之坐帐。坐帐时“开脸”,换头型。坐帐后,新娘跨过马鞍进洞房,新郎用秤杆揭去盖头扔到房檐上。夫妻饮交杯酒,吃合喜面、子孙饽饽,众人闹洞房。在婚日当天晚上,新郎新娘要拜祖宗。婚后第一天,新娘给夫家亲戚装烟敬茶,拜宗族,认明辈分,谓之分大小。一般在结婚三日之后,夫妻同回女方家,拜见娘家人并拜祖宗。婚后一个月,新娘回娘家住一个月,谓之住对月。到了这时,婚娶仪礼乃告结束。

这些繁杂的婚娶程序在今日满族聚居地区已经简化,并且融合了现代形式。比如插车,演变为男女青年骑自行车或摩托车,各自由婚庆队伍陪伴,从自己的家里出发,行进至中途相遇时,两人交换自行车或摩托车,再一同到新郎家。还有拜祖宗,有的地方演变为新人拜双方父母。虽然有变化,但仍然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满族的婚姻仪式因居住地区不同而略有变化,并非完全一致,但主要程序大致相同。

满族的育儿习俗比较特殊。生男在门左挂弓箭,生女在门右挂彩色布条,娘家送一个悠车。生儿三天时,亲朋送贺礼,俗称“下奶”。并举行洗礼,称“洗三”。满月时要请客人来“做满月”,并将弓箭或布条取下挂在“子孙绳”上。百日时,要用从各家要的彩布条编成锁,称挂锁。周岁时要举行较为隆重的仪式,让孩子“抓周”。一般在16岁时,男孩剃发,女孩盘发髻。至今在东北满族聚居区仍然保留“下奶”、“洗三”、“做满月”、“抓周”等传统习俗。

葬俗

满族的丧葬以土葬、火葬为主,土葬和火葬历史都很久远。在满族入关前以火葬为主,这主要是由于他们经常迁移。 八旗将士在清初战死较多,尸骨不便送回故里,所以多用火葬。满族入关后逐渐发生变化,从火葬与土葬并用发展为以土葬为主。丧葬仪式是,死者临终前穿寿衣,多为长袍、马褂,为单数。屋内停灵,一般在7日之内。用木板做成灵床,头西脚东。灵幡用3尺左右的红布制成,上缀以黑穗,悬挂在院中高杆上。满族人用的棺具形状特别,上部隆起,上宽下窄,称“旗材”。

停灵期内合家举哀,举行祭奠。入殓时棺内放金银等物,贫者用金银箔元宝代替,口含铜钱或玉器,灵具放在院内灵棚内。出殡多选阴历单日,抬灵有16杠、32杠、64杠之分。出殡后要感谢帮忙的人并请吃饭。下葬后,每7天到坟上烧一次纸,连烧7次。百日时要烧百日,周年时要烧周年。满族烧纸是将纸叠成口袋状,俗称烧口袋。清明节要上坟,烧口袋和插佛托。近30年来,满族的丧葬又改为火葬为主。但祭奠亲人的仪式仍然保留了许多古老传统,如清明节烧口袋、插佛托、烧七、烧百日、烧周年等,都依然如故。

母亲的鞋样夹散文

禁忌

满族禁忌较多。不允许亵渎神灵和祖宗。比如满族以西为贵,祖宗匣放在西炕上,西炕不许住人和放杂物,不能有各种不敬行为。不许打狗,更禁忌杀狗、食狗肉、戴狗皮帽子,也不允许外族人戴狗皮帽子进家。传说努尔哈赤曾吩咐族人"山中有的是野兽,尽可以打来吃, 今后不准再吃狗肉、穿戴狗皮,狗死了要把它埋葬了,因为狗通人性,能救主,是义犬。"从此爱犬、敬犬便成了满族的习尚。 满族人不仅不食乌鸦之肉,还有饲喂乌鸦、祭祀乌鸦之俗。

参考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