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1650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7分钟。
明末三千道士抗清,万名秀才赶考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第157期)古人云:仗义多是屠狗辈,读书多?吗刺讽的大最是不道难是负心人。为何这样贬低读书人呢?看看历朝历代在改朝换代时,有多少文人趋炎附势,卖主求荣的?再看看抗日时期,那些汉奸、翻译,一般人有资格做汉奸吗?日本人之所以用这些汉奸是因为这些汉奸有知识。无独有偶,在顺治二年,大明江山还没有完全消亡之时,已有上万秀才进京赶考了,这难道不是最大的讽刺吗?
看看梁山108人,有几个真正的。形原了出露英雄好汉?酒肉朋友,残暴之徒,奸诈小人倒是一堆。包括今天社会上那些纹着纹身,光着膀子,整天牛哄哄的一群人,真的遇到事时这帮大哥小弟有几个伸手相救的呢?孙悟空再没被压在五行山下之前也在江湖上混得也是如鱼得水,而一旦被判处了500年有期徒刑,没一个人去探望他,这就是江湖。再看看明朝末年,大清屠城的砍刀血还没干,在顺治二年已经有来自全国各地的秀才纷纷进京考取功名了。在明朝没有灭亡之前,他们义愤填膺,忧国忧民,又是写诗又是聚会纷纷指责清军的残暴和蛮横。什么蛮夷之徒?什么犯我中华?什么汉统江山?说的一个比一个好听。最后仅仅一个遥不可及的的乌纱帽,就令这帮曾经呼天喊地的文人彻底露出了原形。
的宫廷戏里,清。士道的视重人世被朝的辫子虽然丑陋但还能看。在清朝初期,是“金钱鼠尾”式的发型。就是把整个脑袋剃光,仅仅留后面一点像小男孩童年时的羊尾巴一样的发型,比日本人的月带还难看。那些曾经口口声声要与大明共存亡,饱读四经五书,满嘴仁义道德,什么君君臣臣的孔孟之徒,在官本位面前,膝盖比嘴更真实。想当官没错,有自己的选择也没错。但不要表里不一,表面一套,背后一套。文章写得天花乱坠,朋友圈里君子之风。一转眼就什么都不是了。无论是先前在明朝做官的那些文人,还是进京赶考的那些秀才,他们哪一个不是这种口是心非的假大空之辈?而此时,却有另外一群人,他们没有喊什么口号?也不懂得写书给自己美言修饰,他们用实际行动来表达了他们对满清的态度,他们是一群不被世人重视的道士。
这是一场被世人边缘化了的战争故事,因为编写历史的都是文人。历史就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丫头,那些羞于提及此事的史学家们巧妙的把这件事给隐藏了起来。 真实的历史早晚一天会浮出水面的。当那些孔孟之徒摇着圆滑滑腻的大脑袋忙着进京科举时,在浮丘山上却下来了三千道士。这是一个自发的民间组织,没人给他们工资,他们也不是为自己代言,好在出名之后把他们道观的门票卖得更高一点,因为那时不卖票。他们自己装备武器,自己携带粮草补给,自己组织队伍去抗击南下而来的清军。我们都知道道教的圣地在浮丘山。高山密林之中藏有很多道观,是全真教的根据地。在明末清初,他们的掌门人叫李纯阳,是一位武艺高强,悟性极高的掌门人。他手下有几千弟子都身怀武艺,且门风极严。
当大明江山存亡之际,李真人决定效仿嘉靖年间武僧抗倭的做法前去为大明出一份力。他精选了3000精通剑术的门徒下山抗清。当他们抵达益阳沧水一带时正遭遇清军的侵洗,两军对垒分外眼红。道长们个个拔剑而出,奋勇杀敌。由于这些道士都是全真教的高手,一时间杀得清军哭天喊地,狼狈鼠窜。 清军毕竟是正规军,有着丰富的战场经验。在一阵慌乱之后很快稳住了阵脚,眼看肉搏不行,他们就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红衣大炮和速射火铳。可怜这群软衣短兵的热血道士,他们哪里料到战场上还有这种先进武器,损失惨重,死伤很多。而此时的明军,在收到敌人进攻的情报之后,早扔下道士们自己偷偷溜了,有这样的将领难怪明朝会灭亡。
尽管这群道士没能阻止住已经烂到骨子里去了的大明王朝的灭亡,但他们的精神却让人感叹不己。再看看如今的寺院道观,我们又有何感想呢?我们又能怎样呢?笔者是一个无神论者,笔者认为与其拿那些钱去烧香拜佛,不如拿点钱去买点书,学点真实的知识,或把这些钱给父母买点东西,不比白白扔给那些所谓的旅游景点强吗?他们建筑物真实的历史很多还没有笔者脚下的皮鞋年龄大呢,那也算文化沉淀吗?真的值得去看吗?求神拜佛如果真有用的话,就不用上班了。真正懂佛的人,佛在心中,而不是在寺庙里。万法随缘,天道自然,才是人生的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