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7。钟分03要284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30分钟。
邓兆祥的大要记事大事记要
邓兆祥1903年出生于广东高要(今肇庆市),兄弟妹妹12人,他排行老六。
1914年,11岁的邓兆祥经广州警察厅厅长担保荐,虚报了2岁,通过英语、数学考试之后,在语文考试中以《国防以海军为重》的精采短文,使老师赞叹不已,顺利录取为黄埔海军学校第16期学员。从此开始了漫长而曲折的海军生涯。
黄埔海军学校建于1877年,校纪严明,学风严谨,曾培养了大批海军人才。邓兆祥按规定学完5年课程后,转人吴淞海军学校。三年学业,仅学一年,因经费匮乏吴淞海校停办,邓兆祥又辗转来到烟台海军学校,l年后又到南京水鱼雷枪炮学校继续求学。经过10余年的海校生活,邓兆祥掌握了航海、枪炮、水中兵器等多种海军专业知识,并从实习生逐步升迁为副部门长、部门长。
1929年,国民政府海军部决定向英国选派留学生,以培养海军的专业技术和指挥人才。第一批留学生仅有20个名额(军官8人,见习生12人),经过考选,海军第4舰队少校副舰长邓兆祥被选中。当他来到海军部报到时,才得知军官名额已满,他被划到见习生中了。尽管如昆,他还是决定不放弃这一求学机会,以见习生的名义远渡重洋奔赴英仑三岛。他先在英国舰艇上见学,后又进入格林尼治海军学校学习指挥专业的基本课程,经全面考核,作为最优秀的学员进入英国皇家海军学院深造。 抗日战争爆发前夕,邓兆祥在英国留学5年学成归来。他看到日本军舰在黄浦江上大摇大摆,横冲直撞,恨不得亲自驾舰操炮与日军决一死战,但国民党政府却消极防御步步退缩。在长江江阴航道上,一艘艘国内战舰打开船底门,自行沉没在黄浊的江水中。顷刻间,数百艘舰船没向敌人射出一枪一炮便葬身江底。邓兆祥痛心疾首,他多么想在战场上尽一份国内海军军人的职责,但又不得不离开被视为生命的战舰。唯一稍能宽慰自己的是,后来他担任了海军水鱼雷营营长,带领士兵到前线布雷,阻滞日军沿江而上。
1942年,邓兆祥被调到迁至贵梓的马尾海军学校任圳育主任。身居黔北大山深处,他脑海却始终索绕着抗日前线的炮声。他给学生们讲的一课是:甲午海战时,日本人曾秀我“镇远”、“靖远”等舰。日本人为炫耀其战绩,将“镇远”、“靖远”两舰的铁锚、锚链陈列于东京的公园里,令华侨和国内留学生无地自容。邓兆样亲笔题写了“雪甲午耻”匾额,悬挂在学校图书馆的大门上,以激励学员不忘国耻,誓死驱除倭寇。
作为教官,邓兆祥把学生看作朋友,这在等级森严的旧海校里不多见。许多海军学员清楚地记得,邓兆祥常把发给他的津贴送给家庭遭战乱之灾的学员,他始终穿布鞋,并发誓抗战不胜利决不穿皮鞋。几十年过去了,他的言行学生们仍然铭刻在心。当时一位学生家境困难,邓兆祥得知后,立刻拿出 5块大洋给他,让他安心学习,以图报国。1990年这位学生专程从台湾回大陆看望邓老,他原想以1000美元相谢师恩,又想到邓老肯定不会接受。最后他请求邓老穿上皮鞋与他合影,准备把邓老穿皮鞋的照片送给在海外的所有同学。 1949年2月25日,无论对国民党海军,还是对即将诞生的新国内人民海军来说,都是一个难忘的日子。这一天,国民党海军最大的巡洋舰“重庆”号在上海吴淞口起义,令中外震惊。
事情经过是这样的:抗战胜利后,邓兆祥奉命担任国内赴英国接舰学兵总队一大队长,负责训练招考入伍的青年学生。随后,邓兆祥作为“重庆”号巡洋舰舰长,率领数百名官兵从英国回到上海吴淞口。满怀报国之志的邓兆祥一入国门看到的却是外滩高楼上飘扬的美国星条旗;偌大的黄浦江码头任凭外国商船和美国军舰使用,而国内的“重庆”舰只能在偏远的高昌庙驻泊。“重关”舰回国后,蒋介五迫不及待地把它作为一张“王牌”投入了内战。但随着人民解放军的节节胜利,国民党军开始全面崩溃,“重庆”舰官兵对国民党反动派的不满情绪日益强烈、舰上的中共地下党员和进步官兵开始秘密串联,准备起义。1949年2月25日1时30分舰上27名士兵组成的“士兵解放委员会”发动了起义。
邓兆祥事先不知道下层官兵的酝酿,当士兵发动了起义,他毅然参加,并亲自指挥航行,稳定官兵情绪,鼓舞士气,保证了军舰的安全,使起义取得成功。
正“隐退”奉化的蒋介石闻讯后,气急败坏地下令所有军舰不准出海,并派飞机对“重庆”舰进行侦察追踪和狂轰滥炸。在此关键时刻,毛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给邓兆祥及“重庆”舰全体官兵发去慰勉电,电文说:“你们的起义,表示国民党反动派及其主人美帝国主义已经日暮途穷。他们可以炸毁一艘‘重庆’号,但是他们不能阻止更多的军舰将随你们而来,更多的军舰、飞机和陆军部队将要起义,站到国内人民解放军方面。”鼓励他们做“国内人民海军建设的先锋。”“重庆”舰冲破敌人的层层封锁于2月26日顺利抵达解放区烟台港。
毛主席、朱总司令的慰勉电对“重庆”舰及所有国民党海军的爱国官兵是一个巨大的鼓舞。“重庆”舰起义不久,国民党海军海防第二舰队司令林遵率部于南京巴斗山起义,国民党赖以阻碍解放军渡江的支撑点江阴炮台官兵起义,就连被国民党从台湾派往长江口骚扰的“长治”舰也宣布起义…… 党中央、毛主席十分关心“重庆”舰起义官兵。开国大典前夕,邓兆祥应邀参加了第一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当选为第一届政协委员,并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了举世注目的开国大典。
第一届政协会议期间,毛主席委托周恩来同志专门接见了邓兆祥、林遵等4名海军起义将领。周恩来仔细询问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情况,并再三征求他们对人民海军建设的意见。邓兆祥说,人民海军建设需要人才,旧海军中有许多人有爱国思想,懂专业技术,应该请他们出山,发挥他们的作用。经过毛泽东、周恩来等***的过问和关心,许多旧海军的高级成员都投入到人民海军建设的行列,且大部分配在重要的工作岗位,有的还担任了重要职务。
邓兆祥永远忘不了在北京参加开国大典的那些日子。记得有一天,工作人员告诉他和林遵,朱德同志要请他们到中南海做客。不一会儿,一辆轿车来到他们下榻的六国饭店(北京饭店的前身),接送他们的这辆轿车是聂荣臻特地派出的专车。更为突然的是,到了中南海,他们才知道,朱德专门为他们准备了宴会。酒席上,邓兆祥敬仰已久的朱德总司令频频举杯敬酒,感谢他们为人民海军做了贡献。 初创的人民海军急需人才,邓兆祥全身心投入海军院校建设。他担任了安东海军学校第一任校长,后又领导创建了新国内第一所海军快艇学校,并出任大连海军学校副校长。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他和教员一起编教材,做教具,研究和改进教学方法,为新国内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由快艇学校第一批毕业生组成的人民海军第一支快艇部队,屡立战功,受到了毛主席的赞扬。
1955年,邓兆祥被授予人民海军少将军衔。 20世纪60年代,邓兆祥爱书就在青岛传为佳话。他一年四季常常进出青岛的古籍、外文、新华书店。在岁月的长河中,他与书店老一辈、新一代的工作人员成了朋友。青岛各书店都形成了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凡是新出版的或是内部发行的各类书刊,都要给邓兆祥留一本;凡是邓兆祥欲购的书,即使书店没有进货,也一定要想办法满足他的要求。
邓兆祥常对身边的人讲:“是书教每个人应该怎样去思考五彩缤纷的人生,去体味人世间的酸甜苦辣,从而教给如何识别形形色色的思想、感情和事物,达到升华人生、超越人生、感悟生活的目的。”
1993年元旦,邓兆祥去北京开会时自购了一套《国内大百科全书》,回到部队后,托秘书赠送给了北海舰队图书馆。他关心战士的成长,常给部队送书。邓老对书刊、杂志都十分珍惜,爱护书籍就像爱惜自己的眼睛。每次看书,都把手洗净,阅读时轻轻翻阅,看到主要的地方,他都裁个小纸条,在书里作记号。他所看过的书,保存得十分干净、整齐,就像刚刚出版的一样。
邓兆祥不但关心着身边战士的学习与生活,而且对远在天涯的海军战士也是时刻挂在心上。他赠送给西沙群岛、南沙群岛干部战士的书籍近千册。 他还将出版社赠送给他的许多图书、画册、录像带,委托海军机关的捎给西沙、南沙的官兵。
邓兆祥对海洋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他说:“我走过的海域近300万平方公里,在人类进入海洋经济时代的 争夺的阵地不仅在大陆,而且在海洋。要大力宣传海洋意识,加速人民海军的质量建设,有效地扞卫国内的海洋权益。” 在20世纪60年代,邓兆祥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就在部队传为佳话。他的一件长袖衬衣,整整穿了9年,破了衣领补衣领,破了袖口补袖口,直到后来,索性把长袖剪成短袖,依旧穿在身上。国内经济困难时期,部队发的皮鞋邓兆祥舍不得穿,精心收了起来。在发放新皮鞋时,他便说:“我的皮鞋还很新,不用换了。”邓兆祥常去北京开会,按规定,国内政协副主席应该享受加挂一节公务车厢的待遇,但他担任这个职务以来,从不要这个待遇。有关部门每次要为他按排加挂公务车时,他都说:“加挂一节公务车,就要增加十几位工作人员。这样做太浪费了。”多年来,邓兆祥对国家给他的一些特殊生活待遇从不让落实。每次外出开会和巡察工作,他都坚持同秘书、医生、警卫员四人包一间软卧车厢,沿途和大家谈笑风生,津津有味。
邓兆祥和软卧车厢的工作人员成了朋友。每当邓老一走到车厢门口,从列车长到服务员都热情地与他握手,向他问好,仿佛久别重逢的朋友。邓兆祥每次用餐,都穿过拥挤的车厢到餐车去,从不让列车员将饭送到他的车厢。菜也是点最简单、便宜的四菜一汤。邓老和他身边的工作人员共同进餐,总是一边吃一边闲聊:“生活好了,也不能丢掉艰苦朴素这个传家宝啊。以前,周总理提倡四菜一汤。 江总书记讲三菜一汤。咱们是吃的四菜一汤,还超过了标准嘛。”。
邓兆祥从海军副司令员领导岗位退下来时,北海舰队领导要给他做一套毛料马裤呢军装,他说什么也不让做。一个劲儿地说:“穿什么都一样,我还有衣服穿,就别浪费了。要把每一分钱都用在更需要的地方。”就连刚从院校毕业的连排干部都穿上了毛料马裤呢军装,而邓老一直身着旧式海军涤卡布料军装上下班,出入舰队机关的大门。
秦兵马俑二号坑的资料,快快,西安的,二号坑
1976年4—5月间,考古队在西安兵马俑一号坑的东端北侧的钻探工作中,于4月23日又发现了一个有兵马俑的坑,并命名为兵马俑二号坑。
秦始皇二号俑坑呈曲尺形,位于一号坑的东北侧和三号坑的东侧,东西长96米,南北宽为84米,总面积约为6000平方米。坑内建筑与一号坑相同;但布阵更为复杂,兵种更为齐全,是3个坑中最为壮观的军阵。
它是由骑兵、战车和步兵(包括弩兵)组成的多兵种特殊部队。二号坑建有17万平方米的陈列大厅,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的现代化遗址陈列厅。二号坑有陶俑陶马1300多件,战车80余辆,青铜兵器数万件,其中将军俑、鞍马俑、跪姿射俑为首次发现。
第二个单元,位于俑坑的右侧,由64乘战车组成方阵(车系木质,仅留遗迹)。每列8乘,共有8列。车前驾有真马大小的陶马4匹。每车后一字排列兵俑3个,中为御手拉马辔,另两个分别立于车左和车右,手持长柄兵器。
其他答案
兵马俑的发现:
1974年3月,严重的干旱威胁着陕西省临潼县西杨村村民的生存,为了解决紧迫的用水问题,村民们开始在秦始皇陵园东侧15 千米处打井。
3月29日,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这个日子。就在这一天,村民杨志发、杨彦信在井下挖土,意外地发现了大量陶俑残片,以及成束的铜镞、铜弩机等兵器,还有大量地砖。消息很快传开,不久,一支考古发掘队进驻西杨村,开始了艰苦的发掘工作。
没有人能料到的是,这项起初并不太起眼的考古工作,在半年后竟以惊人的发现震惊了全世界:这是一个长方形的秦代兵马俑坑,东西至少长203米,南北至少宽59米。不仅国内没有,就是在全世界,也没发现过这么大规模的陪葬坑!
发掘工作仍在继续,到了1976年,在此坑北侧20米和25米处分别又发现了两处兵马俑坑。按照发现的时间,它们分别被定名为兵马俑一、二、三号坑。三个坑的总面积为22780平方米。 还发现一处未建成就废弃的空坑——四号坑。
考古工作最终证实,总共有8000多个真人大小的陶制兵马俑被埋葬在这片地下密室里。他们军阵严密,栩栩如生,自遥远的2000多年前起,一直默默地、忠诚地守卫在这里。
参考资料来源:兵马俑二号坑
改革开放以前的国内是什么样的?
改革开放前国内城市生活的一些回忆
改革开放前,普通国内人的日常生活如何,对于现在很多人来说恐怕只是一个遥远的传说。当然由于各自的价值观不同,有人认为那是一个恐怖故事,充满了迫害饥饿等等,而有的则以一种理想主义甚至多少有些革命浪漫主义的眼光来看待那个时代。但是生活就是生活,无论处于什么时代何种社会环境,对于绝大多数普通国内人来说,油盐柴米酱醋茶永远是我们生活的主旋律,即使是在那个所谓政治挂帅的疯狂时代也不例外。那么那个时代,普通国内人的日常生活是怎么过的呢?
如果问今天80、90后的国内人,生活中什么最重要,大概十之八九都会回答,钱最重要。但是如果问70年代的国内人,生活中什么最重要,大概99%都会回答,票券最重要。在改革开放前,普通国内人几乎所有的消费品都由国家按照不同的地区不同的人群以不同的标准定量供应,票券就是供应凭证,它直接关系到每个人每个月可以吃多少米多少肉多少油,可以用多少肥皂甚至抽什么烟喝多少酒,换句话说,在当时可以用钱买到的东西几乎都要票券,有钱没有票券很多主要的生活必需品就无法获得,在某种意义上,人民币甚至可以说是票券的一种补充。大体上说,当时的票券分为2种,一种是粮票,主要用来购买粮食以及粮食制品,粮票又分为地方粮票和全国粮票2种,前者由各省市自治区发行,只能在当地使用。后者由国家发行,在全国范围内都可使用;一种是购物券,主要用于购买各种日用消费品,比如肉、布、燃油,煤球等等等等。不同的地区,粮票和购物券发放的标准不太一样,比如边疆地区要比内地多一点;不同的人群不同的行业发放的标准也不一样,比如在粮食定量上,高中生要比初中生多一点,在岗工人要比脱产干部多一点…… 当时普通国内人家里一般都有“三本”,一是粮本,二是购物本,如果是全民或者集体所有制的职工,那还有一个医疗本。而当时大多数国内人都有3种关系,一,户口关系,二,粮食关系,三,组织关系,这3种关系伴随了当时普通国内人的一生,而尤以前2种关系最为重要,它直接关系到在计划体制下,你能从国家那里获得多少生活必需品和工业制成品,比如自行车。 在改革开放前,票券可以说是绝大部分国内人家里最重要的东西。
衣
在色彩上,“灰蓝白黑(青)绿”的确是当时国内人衣着的主色彩,大体上说穿灰色的以干部尤其是中高级干部为多,蓝、白色以工人、普通机关干部和学生为多,黑(青)色以农民为多,绿色则是军人的专用色彩。因此从当时我们的穿着的色调和样式,你大体都可以判断出他们各自的职业甚至等级,比如穿带4个兜军装的就是军官,2个兜的就是战士。而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衣着无论在色彩还是在款式上可选择的余地都不多,以至于以后有一部名叫《街上流行红裙子》的**来反映当时国内人在衣着方面的变化。而在当时,父亲的衣服改给儿子穿,老大穿剩给老二,老二再传给老三的现象在当时的国内家庭不是少数。本人就因为在家中兄弟里非常走运地位于末席,有时候新衣服对于我来说只是过年时的一双球鞋。对于现在学生尤其是中小学生,各种款式和面料的校服差不多已经成为时尚的一部分。而改革开放前,中小学生最标准的服装是什么呢?高年级的学生一般穿仿65式军服,这在当时是一种时尚。而对于中低年级的学生平时着装没有特别规定,但是在重大集会和一些集体活动中,白衬衣蓝裤子白球鞋红领巾(或者红袖套)则是标准着装,当时衣服的面料主要是以化纤为主。至于鞋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布鞋解放鞋还有球鞋是大部分国内人最常穿的,当然也有皮鞋,但是很多人一般都是在有什么活动时候才穿皮鞋,而对于很多工人来说,作为劳保的**翻毛大皮鞋则四季不离脚。 在我记忆里,鞋子好像是生活中为数不多的几种不需要购物券的商品。
食
说到食,当时大多数国内人尤其是城镇人口每个月吃多少吃什么事实上是由国家规定的。粮食分为主粮和杂粮,按照职业和年龄的不同每个人每月可购若干斤,同样食用植物油也是按照定量供应,粮食和植物油都由国营粮店供应。而动物性油脂,比如猪油则归入副食品, 用肉票按定量购买,当然购买猪肉牛肉也要用肉票。当时普通国内城镇家庭用的燃料一般是煤球以及煤油,这两样同样是定量凭票供应。在生活必需品中,我记得只有酱油,醋,茶叶还有盐以及一些调味品不需要票券,而象烟(主要是过滤嘴香烟),酒,糖等都需要票券,而出售这些商品的大到综合性商场小到2、3个人的小卖部几乎都是全民或者集体所有制。在当时国内很多家庭,水果糖一般都是用铁皮或者玻璃罐子装起来放在最不容易被拿到的地方,只有等到每天吃完饭,或者有客人来,或者在学校受到表彰才能从那个神秘的罐子里面得到一个小小的幸福,而在当时那个神秘的罐子不知道勾起了多少小孩子的犯罪欲望。顺便说一句,糖在当时是定量供应,但是准备结婚的人可以凭结婚证得到额外的供应。而在副食品里面,鸡鸭和鱼不需要购物券,但对于普通国内家庭来说,鸡鸭一般是婚嫁等喜事以及象春节这样重大的节日才上饭桌的,而鱼主要是靠自然生长捕捞,所以有一定的季节性,也不是四季都能吃得到的,但是那时候的价格却很便宜,比如抗浪鱼,我记得曾经就在05元到1元每公斤之间。由于当时没有农贸自由市场,城镇居民消费的蔬菜则是由国营菜站供应,主要是一些季节性蔬菜,价格写在一个牌子上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当时大多数普通国内家庭,吃饱是最重要的要求,加之物资供应贫乏,所以当时城市中饭店酒楼很少,所谓的饭店也主要是卖一些诸如面条米线之类的杂粮食品为主,当然在一些饭馆也卖酒水炒菜,但是大多数居民很少去那里消费,而且在饭馆里面吃饭,如果没有粮票,那些铁面无私的营业员是不会给你一个米粒的,不过当时的物价却非常便宜,一碗米线或者面条,2两粮票005元到015元之间。
住
在改革开放前, 普通城镇居民(至少就我所知道的周边人群)几乎都做到了居者有其屋。当时城镇几乎所有的住房都是公房,公房大体分为2种,一种是由单位自行建造的或者产权属于该单位的公有住房,房屋分配权由单位掌握,居住者都是该单位的职工和家属,房租水电费等由单位收取,日常维护管理也由单位负责,这种住房一般都是单元楼或者筒子楼,卫生以及居住条件相对较好。另一种则是散布城区各街道的公有房。这些房屋一般是解放后公有化的产物,比如有的是原地主官僚和资本家的住宅,房屋的分配权由房管局(所)掌握,主要分配给没有单位自建房的职工以及所有全民和集体所有制单位之外的城镇人口,房屋的日常管理和维护也由房管局(所)负责。这些房屋一般是平房或者大杂院,居住条件也较差,往往是一家几口人共居一室(本人就在大杂院里面住过非常快乐的几年),而且卫生条件也较差,往往是一条街的居民公用一个或者两个左右的公共厕所,这在今天是不可想象的。然而那时的居民却觉得没有什么不正常。但是不管怎样,那时候的房租水电等费用却真的非常便宜,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对于一些鳏寡孤独的五保户,这些费用甚至全免。这种居者有其屋的政策甚至惠及两劳人员,当时两劳人员释放回归社会,如果没有住房,在派出所上了户口到粮食局上了粮食关系,再由街道出个证明就可以到房管局(所)申请分配间住房。
[ 转自铁血社区 >